English

十五载心血孕育“浦江一号”

2001-06-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曹继军 我有话说

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使武昌鱼名闻天下;最近,一位教授用15年心血为俗称武昌鱼的团头鲂家族添丁进口。

教授名叫李思发,供职于上海水产大学。他为团头鲂家族培育的新丁叫作“浦江一号”。此鱼生长快、个体大、体形好,已被农业部公告全国推广,各地寻求种苗者闻讯纷至沓来。据悉,我国目前团头鲂年产量约50万吨,如果全部选用“浦江一号”来养殖,按生产速度提高20%,就可增产10万吨,增加产值10亿元。

李思发当初决定投入新品种选育的理由很朴实,就是为我国的水产种苗工程做些工作。良种是水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水产养殖量在水产品总量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养殖业主要依赖于野生种,系统选育产生的新品种新品系仅有10个。

这一投入就是15年!养鱼的池塘建在郊区,15年的奔波辛劳自不必言。而15年的每个夏季,李教授和他的助手们顶着骄阳酷暑挑选苗种;15年的每个冬季,李教授和他的助手们趁着数九寒天拉网捡鱼……科研态度非常严谨的李教授事必躬亲,在每代鱼从鱼苗到性成熟亲鱼的3年里,以万分之四的强度进行选择,若以每年繁育100对亲鱼,每尾雌鱼产出10万粒卵计,他的手处理过数百万鱼苗,接触过数十万尾鱼种,挑选过数百尾亲鱼,工作量之巨、工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浦江一号”终于培育成功!当记者为李教授15年的坚守感动不已之时,李教授却淡然地说:鱼是冷血动物,成熟一般需要2—5年,育种6—8代才能稳定,一个系统选育十几年、二十年才能开花结果不足为奇。

现在,李教授又开始了“吉富”尼罗罗非鱼的良种培育。他说,系统选育改良的经济性状遗传性能稳定,不易退化,而且没有基因污染等安全隐患,但历时较长;而把遗传学和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先通过高强度的系统选育改良经济性状,再借助生物技术予以稳定、纯化及标志,是既科学又现实可行的。因此,这种罗非鱼几年后即可游向全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