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树立全民资源忧患意识

2001-06-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为了深入宣传《土地管理法》,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决定,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日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专家为纪念第11个全国土地日举行了座谈会。会上一些国土资源领域的专家就我国的国土资源形势进行了分析,呼吁加强资源国情教育,树立全民资源忧患意识,严格国土资源管理。

关凤峻(院长,研究员)

“土地日”其实就是“资源忧患日”,这里的土地的概念也可以作广义的理解,即理解为所有的自然资源。在我国,目前不仅仅面临着耕地资源的危机,其它许多自然资源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其中部分资源如:淡水、石油等资源的危机已经逐渐显化,威胁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从中长期来看,还有许多资源存在着潜在的危机。

土地是财富之母。中国这片土地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奇迹,她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近1/4的人口,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12亿人口也确实给我们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承载压力。吃饭问题、建设问题以及生态保护任务等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目前的人地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我国政府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原因。

设立“土地日”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广大公众保护和珍惜每一寸土地的意识。因为要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现阶段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人地矛盾,仅有政府的管制措施是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改变社会公众的消费习惯和观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资源消耗基数的庞大;但反过来,这种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节约挖潜与提高效率的潜力十分巨大。所以,在对待资源问题上,我认为不仅要深刻认识和分析我国的严峻的资源形势,更重要的是要在公众中广泛宣传我国的资源形势,增强人们合理保护利用资源的自觉性。试想,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珍惜每一寸土地,节约每一滴水,合理利用资源贯穿于日常的行动,无疑会产生巨大的资源效益。我想,这恐怕也是我国设立全国“土地日”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姚华军(副院长,副研究员)

在我国,国土资源产权高度集中,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政府在管理资源时兼有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和资源产权所有者代表的双重身份,代表国家履行所有权能。因此,土地管理效率的核心在于政府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土地管理体制和制度,强化政府的资源管理职能,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是要彻底改变过去城乡土地管理部门的分割状态,严格按照“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要求,建立集中统一的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二是在纵向管理体系上,坚持做好业务领导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干部双重管理职责;三是继续探索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市对所辖区、县(市)对乡(镇)及执法监察工作的垂直领导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大监察力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强规划职能,将严格管理相关要求落实到规划的编制及贯彻之中,严格执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科学规划建设用地、耕作用地和生态用地,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的硬约束,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五是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中,充分体现实行最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的思想,落实地方政府领导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六是建立

和完善配套的经济政策与激励措施,加大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的范围,规范市场配套机制,强化土地国有资产管理。

齐亚彬(处长,研究员)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土地总量多,世界排行第三;人均占有量少,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优质耕地少,仅占总量的1/4;耕地后备资源少,且多分布在西北部,开发补充的潜力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我国必须合理用地、规划用地。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上尚存在大量不经济与浪费现象。许多地方的建设用地以外延扩展为主,城市用地增长远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农村居民点占地规模过大,建设分散,空心村、闲散地大量存在,人均用地达190平方米,超出国家标准高限40平方米。这些均与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有关。

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规划用地,保护耕地”,突出了规划在合理用地与保护耕地中的重要作用。这几年我国为推进规划用地做了大量努力,到今年上半年,31个省、区、市和8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93%的地(市)、89%的县(市)、68%的乡(镇)土地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耕地保护起了重要作用。1997年至2000年,在国家连续几年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全国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到1106万亩,比规划确定的指标1180万亩低74万亩;年均占用耕地276万亩,与1991年至1996年间的平均数440万亩相比,下降了37%。

张梁(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土地保护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静态的为保护而保护,而是既要满足经济建设的供地需求,又要保护土地的持续生产供给能力。开发与保护应该是辩证统一的。

目前,全国土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等现象严重。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亿公顷,其中耕地的水土流失面积256万公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自然力外,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土地的破坏性影响也十分严重。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只重开发,不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对土地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每年因采矿活动破坏的土地面积近2万公顷,但复垦率不到12%。因此,我国土地复垦的潜力很大,必须十分重视土地的复垦工作。国外的许多成功经验证明,开发与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可以兼顾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有关的政策法规,切实履行政府的行政职能。目前,这方面的工作也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十五”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之一是,实现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5%以上,矿山土地复垦面积达到100万公顷,其中增加耕地30万公顷以上。

付英(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在土地管理中,实际上存在着“两条线”:一条是土地的行政管理,十几年来,这条线不断得到强化,土地管理部门在这一领域的许多方面开了先河,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另一条线是土地的产权建设,相对而言,这条线比较薄弱,这与我国前些年法制建设整体滞后有关。加强耕地保护,要从后一条线入手。

在产权制度建设中,所有权是基础。据调查,我国乡(镇)、村、村民小组拥有的集体土地的比例,大致为1%、9%、90%。只有切实赋予农民相应的土地所有权,并实行集体决策,才能抵御来自内、外部的侵权行为,有效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亿万农民自觉保护耕地、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是落实所有权主体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覆盖面仅有10%左右,行政管理权侵犯土地财产权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乡(镇)、村干部,擅自调整土地,或将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因此,必须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步伐。在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方面,要把好“三道闸门”:即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它涉及耕地保护、用途管制和土地供应量问题。这三道闸门管住了,耕地保护也就有了保障。

张应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小,优质耕地和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是我国耕地的基本特点。到2000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1.51亩,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

对我国的耕地形势构成压力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我国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开荒,可开垦为耕地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二是我国经济建设每年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及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占用大量耕地。根据国外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在二、三产业比重提升过程中,耕地面积的减少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现象,日本的粮田从1955年到1994年间减少52%,韩国的粮田从1965年到1994年减少46%;三是每年灾害损毁的耕地也相当惊人,1997年灾毁耕地面积约70万亩,1998年和1999年灾毁耕地超过200万亩;四是出于保护生态的需要进行的生态退耕也加剧了耕地的严峻形势;五是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而使耕地用途发生转移的趋势。

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耕地呢?我认为一是要解决好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尽量通过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等措施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尽可能少占用耕地;二是要充分利用地价、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对不同土地的供求;三是要适当维护农业的比较利益,加强对耕地的用途管制,以确保耕地不能随便改变用途。

1997—2000年全国耕地减少及成因

时间建设占用灾害损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净减少
1997289.370 244.7 88.1 203
1998264.3 239.3 246.9 105.1 391.5
1999307.9 202 591.9 106.7 654.9
2000244.9 92.6 1144.2 398.4 1443.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