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碧海蓝天中的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师的摇篮——
2001-06-2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在黄海之滨、胶州湾畔有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青岛。她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更是一座建筑的百花园,一座座古朴典雅、风格迥异的建筑融合了中西文化,构成青岛特有的景致。建筑工程师的摇篮———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就坐落在这建筑的百花园里。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土建类专业为主,理、工、管、文多学科共同发展的高等工科院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始建于1953年,原隶属于冶金工业部,自1998年9月1日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山东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建校近五十年来,学院发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的专业建设人才30000多名。

学院占地1000亩,设四方和黄岛两个教学区,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0多万册。学院有教职工1300人,其中专任教师660人,正、副教授等高级专门技术人才400多人。在校学生1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余人,本科生7000余人。校园绿树成荫,整洁秀丽,风景优雅,是学习和科研的理想场所。

学院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管理系、财经系、机械工程系、交通运输系、计算机工程系、外语系、数理与信息工程系、社会科学部、基础课部、体育部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单位,下设40多个本专科专业,“结构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理论”、“岩土工程”、“车辆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工程力学”等9个学科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院有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设有15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50余个教研室,40余个实验室。

在科研方面,学院坚持理论研究与高新技术开发并重的方针,科研水平逐年提高,每年承担国家、部、省级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50多项,包括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有10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市级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世界发明金奖等,有2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权。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

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学院设有健全的校内贷学金、银行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特困生补助制度,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行学年学分制,广泛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坚持对学生实行德、智、体综合测评和中期淘汰制度,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争先创优,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国内外组织的设计竞赛、学习竞赛、创业设计大赛中屡屡获奖,如建筑系学生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建筑师协会组织的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得大奖,列亚洲地区第六名,世界第十一名。

学院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美国伊利诺斯工学院、日本东和大学等国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几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关系和科技交流合作关系。近年来,先后有100多名外籍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并经常聘请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和指导,学术气氛十分活跃。

描绘建院新蓝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学院进入了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校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两翼齐飞”、“坚持方向,摆正位置,发挥优势,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的办学指导思想;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多层次、多学科、开放性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创建高等教育新体系,构建了“宽基础,高素质,有特长,适应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有计划高起点地推进面向新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全面地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成功地构建了五位一体教学管理新体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和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组建教学梯队和学术梯队,开创了比翼齐飞的师资队伍建设新局面;科研水平和学术实力明显增强,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已跻身于全国高校前列;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机关机构改革、教师聘任制改革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使新世纪之初的建院焕发了勃勃生机;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被誉为花园城市中的花园学校发挥了校园环

境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熏陶和养成作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高,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学校在21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一个什么样的学院带入21世纪,一直是“九五”期间学校上上下下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全校开展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大讨论。通过层层深入的大讨论,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应当具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风格、开放性的办学模式;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引导教学改革新潮流,创造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新成果,立足于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新前沿;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创建一批有鲜明特色和发展优势的重点学科;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积极探索并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学校成为拥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师资力量和适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培养基地。

高唱教学主旋律

21世纪的高校,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在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如何生存和怎样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青岛建工学院近50年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高校只有牢牢巩固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生存;高校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青岛建工学院成立了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和教改研讨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四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经过上上下下的讨论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清晰了服务面向和发展定位,巩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落实了各部门为教学服务的具体部署,描绘了学院发展的总体蓝图,形成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树立了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于一体,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综合提高的教学观念,构建了“宽基础、高素质、有特长、适应强”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变行政干预式管理为学术管理。在长期的教学管理中,学院建立和完善了教务、学籍、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招生等教学管理工作制度,以及教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流程化、信息化。在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考核、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如弹性学制、主辅修制、教学成果奖励等。这些措施,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又为创造性地开展常规工作提供了保障。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青岛建工学院坚持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手段,以专业课教学为主渠道,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障,以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为辅助,积极地探索并构建面向21世纪的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新体系和教师教育新模式。科学地规划教学进度,实施三个阶段教学模式改革;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探索课程结构新体系。新课程体系分为四大类,即公共课、专业课、文化素质课、实践课;实施教改立项工程,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为保证教材质量,学院成立了教材建设委员会,对教材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学院设立专项教材建设基金,以教材立项的形式,支持教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资助45项教学改革项目,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8项;学院对CAI课件研制项目设立专款进行资助,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学院举办了“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大赛”,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教育教学特色,不断地深化教育理论教育技能课程改革;创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在高校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1999年,青岛建工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今年,学院又启动了包括教师教书育人工程、学生学习成材工程、教学工作规范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等多个子工程的“教学质量工程”。该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风建设、学风建设、考风建设、教学基本建设,由此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场纪律,加强了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管理。教学质量工程的启动,其宗旨在于: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培养创新人才。

近年来,建院通过狠抓教学质量,已取得了明显成效:自1998年以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1999、2000年,近百名本科毕业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70%的硕士毕业生考取了清华、同济等名牌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1999年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排名十一,位居亚洲第六;在2000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荣获铜奖;在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网易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中,分获山东赛区一、二等奖、全国优秀奖;近几年来,40多名学生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大奖。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学校构建了一个包括教务行政系统、教学专家组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组系统、教学信息系统、学科教育研究系统“五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新体系。由教务处、系主管教学副主任、教学秘书构成的教务行政系统是五位一体的核心。教学专家组通过听课、评课、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而提出加强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措施。教学信息是教学决策的依据,学院的教学信息系统,是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学科教育研究系统是加强教育教学服务工作、拓宽教学管理功能、体现建院特色的一项重要管理举措。

开创科研新局面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科教兴国,高校责无旁贷。青岛建工学院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的科教兴国战略决定,吸引和稳定高层次科技人员,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争取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出高水平高效益的成果,学院出台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科研奖励办法,对院士、博士后、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最高给予每年补贴10万元;对获国家级一等、二等奖的教学科研成果,给予5—10万元的奖励;学院专门建设了博士、教授楼,妥善为他们的家属、孩子安排工作、入托、上学等,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学院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近5年来,学校定向委培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共70余人,今年共引进博士、博士后15名。高层次人才群的形成,加速了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

学院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注重发挥高校作为新兴产业孵化器的重要作用,主动为青岛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不断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九五”期间,全院科研立项320项,取得60多项科技成果,有10项成果获国家专利,13项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院负责承担的国家科委项目《AML—100BS宽带微波传输系统》的研究,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填补了省内该领域的空白,已在青岛市水利局、崂山林业局、河北平山电视台等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广阔的市场推广前景;该院的《海泊河污水厂二级污水回用技术研究》,解决了青岛市污水处理的多个难题,有利地促进了青岛市的经济建设及环境保护,该成果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九五”期间,学院共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60多部,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1500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平均每年以47%的速度增长。

如今,学院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之上,加大了科教体制改革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积极组织了多学科联合攻关队伍,瞄准了新的目标,确立了新的方向:重点发展应用研究,稳定基础研究,进军高新技术,力争在电子科学(微波传输、网络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材料科学(高强耐磨表面符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固体废弃物利用、材料耐久性、高效节能直齿精锻齿轮等新工艺)、节能(热泵技术实用化)、高强抗震结构工程与加固、地下结构工程、环保(水污染控制技术、洁净煤技术、二次资源利用)等领域国家级科研立题上,有大的突破,使学院的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创建后勤服务新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高等学校后勤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高等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建设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的进程中,建院的后勤工作发挥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作用。通过近三年来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学校创建了后勤服务保障新体系。

建院的后勤改革三年迈出三大步。1999年,首先改变经营机制,将服务拨款制逐步过渡为服务收款制,将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开;2000年,把原属行政系统的后勤服务部门,改制为独立核算的校内经济实体,初步实现了“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2001年组建了后勤集团,完成了向“小机关,大实体,大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变,真正实现了校内成建制地规范化分离。这标志着我院的后勤管理体制,已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母体的规范剥离,学校与后勤集团成为合同制的甲乙方关系。到目前为止,学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告一段落,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改革了后勤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起甲乙方关系明确的行政管理机构和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强化了后勤处的管理职能,组建了四方、黄岛校区两个后勤集团,以承担后勤服务。

——精简了管理机构,初步建立了“小机关、大实体、大服务”的模式。小机关:后勤处作为学院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具体规划、组织、协调全院后勤服务工作,受学院委托代表学院以经济契约(合同)的方式,对后勤系统监督、管理;总编制14人。大实体:两个后勤集团分别下设教学实验楼管理、校园管理、学生公寓、修建动力、幼教、饮食等6个服务中心。

——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岗定薪(贴)、岗变薪(贴)变、奖勤罚懒的分配办法,打破了“铁饭碗”,抛弃了“大锅饭”,后勤集团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

——精简了人员,提高了教师在教职工中的比例。对后勤处、后勤集团、车队人员聘用过程中,共75人申请提前退养,使教师的比例由42.7%提高到50.8%。

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建院注重加强后勤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不断出台新制度、新办法。在资产管理上实行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在人事管理上,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管理干部面向全校公开招聘,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末位淘汰制;在分配制度上,建立奖勤罚懒、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后勤产业系统内全员实行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奖励津贴构成的结构工资制的基础上,又试行了集团总经理、副总经理年薪制;在财务管理上,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采购领导小组,对建设项目和大宗物资采购实行集体论证、集体决策。

校内后勤社会化改革初见成效。一是职工观念的转变,后勤职工思想观念由过去的人在事业单位保证不会下岗,到竞争上岗有危机感;工作态度由过去你叫我干我就干,到主动找活干;服务态度由过去不管你满意不满意我就这样干,到主动服务、满意服务。这一系列的转变,增强了后勤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了后勤队伍的素质和服务质量,在院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是通过运行机制的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益。2000年,后勤合计为学院节约经费180多万元;完成工程总造价570万元。例如:饮食中心狠抓内部管理,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费用,在保证伙食质量稳定不降的前提下,为学院节约补贴33万元;车队自筹资金70余万元,更新车辆3部,节约经费70万元;医疗改革及浴池实行全成本经营管理,为学院节约经费60万元;对自收自支部门实行水电费限量或计量、限价管理,年节约经费近20万元。

文明建设谱新篇

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优化与人环境,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青岛建工学院历来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多年来,学院围绕“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目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每学期都将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党委工作的重要议程。学院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使师生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育人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学院先后被授予“青岛市花园式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文明校园建设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不仅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提供强大的动力,也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建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建设校园、美化环境的积极性。师生自发组织了“文明校园建设党员突击队”、“文明校园建设巡逻队”,离退休教职工也组织了文明监督岗,在校园内进行认真地巡查。工会、团委、学生会开展了“我为校园增光彩”活动,组织了大量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义务劳动。据不完全统计,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以来,全院师生组织义务劳动30余次,参加人数达4000多人。

创建文明校园的目的在于育人。学院始终把建设优良的校风、提高师生员工的文明素质作为创建文明校园的根本任务来抓,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促进了师生文明素质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导作用。学院组织教职工先后学习了山东省高校教师、党政干部及后勤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和学院有关创建文明校园文件精神,制定并完善了干部考评、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的表现,作为职称评定、干部选拔、先优评比的重要依据。

为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学生工作确定了狠抓基础文明,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检查督促,不断巩固提高的思路。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形成了文明素质教育的一整套规范做法:入学教育——日常道德纪律教育及行为管理——文明离校教育。为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建立了学生工作助理员队伍,深入开展了以“五讲、四爱、十不准”和“五文明”(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餐厅、文明阅览室、文明公共场所)为主要内容的“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大学生”活动,组织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告别陋习,与文明握手”等活动;为加强对日常行为的管理,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劝戒,学院制定了《青岛建工学院大学生文明守则》、《三三行为准则》、《大学生日常行为违纪处罚暂行规定》等制度,及时处理各种违纪行为。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学院始终把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建立良好的学风作为文明校园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

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促进了师生员工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优良校风的形成,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学生中普遍推行的“课堂行礼”制度先后被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展示了青岛建工学院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学生中自发成立了旨在“捐出一分钱,心中有他人,奉献诚挚爱心”的“一分钱基金会”,近年来收到的捐款数万元,资助特困学生70余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育人效益。学生自发组织的“大学生义务家教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多次受到青岛市有关部门的表彰。优秀班主任王谦源教师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全国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省人大代表、硕士生导师杨沛然博士不仅业务精湛,治学严谨,且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荣获“青岛市教育名家”、“山东省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环工系品学兼优的旷玉辉同学1998年被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建昊奖学金优秀学生奖”。我院大学生署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多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的表彰。

跨入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新世纪,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综合化、信息化以及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面总结近50年来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青岛建工学院党委科学地勾画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五”期间的总体奋斗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奋斗,将学校建成一所土建类学科特色明显,科技创新有力,社会服务完善,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各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岛建工学院近50年来取得的不凡成绩,已成为学院未来发展的新起点。相信再经过“十五”期间的不懈努力,21世纪的青岛建工学院必将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