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勇立潮头铸辉煌

2001-06-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通讯员 肖鑫 王晓辉 汤宏 我有话说


五月下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7位国内著名医学专家和国家、解放军总部机关领导,对第二军医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项目进行了严格地考核验收,二军医大以其优良的基础设施、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和人才队伍赢得高度评价。专家组组长、北大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院士说:“通过‘九五’重点投入,二军医大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专家组成员、原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教授也感慨万千:“我是二军医大‘211工程’建设历程的见证人。通过几年的建设,二军医大内涵发展、软件建设等以‘超上海速度’突飞猛进,迅速发展……”

第二军医大学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变化?

抢占机遇,跻身百强绘蓝图

去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揭牌,成为全军三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二军医大把握了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从1996年至今,学校已招收博士后46名,在校研究生总数从1995年的716名增加到现在的1115名(其中博士生317名)。

第二军医大学建校以来为军队培养了4万余名优秀人才,在医学科学领域创造了许多辉煌成果,形成了胸心外科、矫形外科和肝胆外科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学术影响的特色学科。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激烈的科技竞争,二军医大党委“一班人”决心抢抓机遇,勇当院校改革的“排头兵”。

1993年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建设“211工程”正式实施。学校党委立即锁定目标,果断做出决策,力争早日跨进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次年1月,学校召开誓师大会,校党委正式部署“211工程”规划,描绘跻身“211工程”的宏伟蓝图。

1996年4月,学校“211工程”建设通过总后预审。之后,成立了以校长和政委为组长的“211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训练部部长任主任。1997年12月,总后正式批复同意二军医大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进行立项建设。1998年11月,三总部批准学校为“全军重点建设院校”。

1999年6月,学校“211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国家计委批复了第二军医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包括以生理学等7个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校园信息及网络建设等4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学校总体建设目标是:到21世纪初叶,力争使学校在教育质量、医疗水平、科研成果、内部管理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军队特色明显的名牌医科大学。

立足前沿,打造一流学科品牌

“建设一流水平的大学必须首先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学科”。这是二军医大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211工程”的实施更加强化了他们以“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发展观。校长李家顺少将说:“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科结构的优化。学科结构不调整,学科建设的水平就难上来,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就很难奏效,质量和效益也难以提高。”为此,学校自1997年以来对全校147个科室进行调查、评估,在全面调查和论证基础上,围绕生理学、医学遗传学、航海医学、肝胆外科学、野战外科学、药物化学等7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12个主要承担学科进行了调整、优化、组合。按照分层次管理、分级建设、突出重点的建设思路,以国家颁发的新学科专业目录为依据,调整了学科结构和布局,以学科发展要求和既有优势为基点,明确了学科主攻方向。事实证明,仅仅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学校二、三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已由“八五”期间末的26个增加到45个,居全军医科院校前列。新增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学科获准设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5个学科被评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

重点学科,3个全军重点建设实验室和8个全军医学专业重点实验室,5个全军医学研究所,10个医学专科中心。

突出“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上,学校党委明确了指导思想:加大投入,政策倾斜,重点支持。近三年,校党委每年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调研,摸清各学科发展现状,明确与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差距,着重解决各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有关部、院、系也积极制订政策,加大投入,采取了有力措施。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九五”期间,7个重点建设学科获得的军队二等奖以上成果数占全校的50%;承担科研课题数量占全校64.4%,科研经费总额占71.1%;重点学科研究生招生数硕士占全校的36.8%,博士占42%;学校7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均设置在重点建设学科。目前,这7个重点建设学科已成为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承担国家、军队重要科研任务的重要基地。

继续保持和发展传统学科优势。“九五”期间,国家级重点学科肝胆外科学在吴孟超院士的领导下,由一个学科发展成为一个三级甲等医院,一直在我国肝胆外科领域扮演着“领舞者”的角色。该院肝癌切除总例数、切除率、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生存率等重要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胸心外科学以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为目标,在继续保持心脏瓣膜外科和心律失常外科优势的同时,还加强了先天性心脏病和冠心病外科的特色建设,目前已建成全军心脏外科重点实验室和全军首批“重中之重”医学研究所。“九五”期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和军队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一等奖3项等标志性成果。矫形外科学在我国医学界的一代宗师———屠开元教授领导下,于1963年实施了世界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此后该学科的科技实力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10年来,矫形外科学紧紧瞄准脊柱脊髓损伤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脊柱、脊髓损伤治疗程序,使急性颈椎脊髓损伤救治死亡率下降到10.8%,有效率达到86.4%,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积极推进新兴学科发展。“九五”期间,学校及时建成了血管外科学科。近两年该学科的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在亚洲率先开展腹、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等世界最先进的手术,1999年又成功开展世界首例腹腔-肝动脉瘤微创腔内隔绝术。现在已建成了以景在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全军唯一的血管外科专科中心。神经生物学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细胞因子神经调节、神经和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新假说,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该成果也获得199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病原生物学学科瞄准分子生物学方向前沿,重点了开展“分子疫苗”研究,近3年来先后获得W HO(世界卫生组织)基金资助项目、国家“863计划”基金项目和军队指令性基金项目等646万元的基金资助,该学科开展的“基因工程疟疾疫苗研制”课题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免疫学学科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获得124条在国际基因数据库登录的全长新基因,获得专利16项。该成果获得了2000年度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十大新闻和该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加强军事医学学科建设。学校以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需要为依据,及时明确军事医学科研方向,培育和创造新的增长点。学校投入1070万元,引进了新型加压舱、酶联仪等先进仪器设备,新建一批实验室,航海医学学科的硬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九五”期间,该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金奖1项。特别是在航海辐射防护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揭示和论述了DNA修复酶在辐射操作修复中的作用。近5年来,野战外科学紧密围绕脊柱脊髓损伤、四肢关节损伤、颅脑战创伤、烧伤休克和创面愈合以及严重复合性战创伤的救治等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低伤残率为突破口,奋勇攀登国际医学前沿,先后获得了军队、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21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所属骨科、脑外科和烧伤外科已进入上海市领先专业重点学科二期建设;骨科研究所于去年被批准为全军“重中之重”研究所。目前,这个学科已成为全军一流的野战外科救治和研究基地,临床整体救治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面向未来,构筑高层次人才“航母”

去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主任曹雪涛教授荣膺第十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曹雪涛成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27岁成为学科带头人,28岁晋升教授,32岁任博士生导师。透视曹雪涛从一个青年学生成长为一个优秀科技工作的轨迹,得益于二军医大新型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其实,曹雪涛仅仅是这种新机制培育出的杰出者之一。

开辟人才成长的快车道。过去的二军医大用人多年论资排辈,很多优秀人才等用起来时已越过了创造力高峰期。这使学校党委看到了人才队伍潜在的危机。学校政委郭旭恒少将说:“21世纪是人才竞争激烈的世纪。要让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就要建立起新的人才观,下决心打破旧的僵化模式,以德才为本,以资序为末,为青年人才的发展开辟‘快车道’”。

近年来,学校先后推出《关于加快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的办法》、《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干部任期考核暂行办法》等规定,对优秀苗子,实行重点扶持。1998年以来,学校为特别优秀的4名科技干部提前晋升高级技术职务,15人提前晋升技术等级。经过几番大幅度调整,师资队伍结构趋向合理。高级职称干部平均年龄47.2岁,较“八五”期末降低2.95岁;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5.6岁;硕士以上学历占54.7%,较“八五”期末提高9.6个百分点;科室主任平均年龄由96年的48.4岁下降到46岁,硕士以上学历的由46.8%上升到55.6%。目前,全校40岁左右的人才队伍中,博士生导师65人,硕士生导师88人。

“黄金年龄”的人才队伍必然带来“黄金效益”。近两年中,有45人承担了国家、军队的重点重点课题;34人获得国家、军队高水平成果奖;15人获全国全军“优秀教师”称号;3人被评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求是杰出青年奖”;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人当选为“全国百名医学青年科技之星”;18人被评为总后“科技金星”、“科技银星”和“科技新星”;近百人获国家、军队和地方荣誉称号。

搭起成才立业的大舞台。“你有多大才,就搭多大台;重用一个人才,振兴一个学科”。这是根植于二军医大党委机关和各级领导心中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近几年来,学校主动为优秀的科技干部配班子、给经费、搞场地、买仪器,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98年,在德国研究所工作10的王红阳博士回校,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学校向上级申请了编制,抽调了十几名博士硕士做她的助手。她仅用一年时间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4个种类新基因,荣获99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当年的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

大舞台搭起来,涌现出一大批在医学战线上“指点江山”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郭亚军、戚中田、夏照帆、孙树汉、江基尧等等。

创造心情舒畅的好环境。政治部主任刘生杰说:“科技工作者要条件不是为享受,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无形的财富。”这几年学校下大力解决了科技干部生活上的一系列问题。学校通过换建、投资造房等形式,建起了一批新型住宅楼,使校直团以上干部居住面积一次达标,营以上干部基本达标,三级以上教授全部住进军职房;其次是保证了教学一线用车,学校先后添置120多台车辆,同时为三级以上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专门编出小车班;第三为科技干部装电话,学校筹资增设了1700门程控电话,技术7级以上干部家全部安装,并为方便与国外学术信息交流,全部开通国际长途。

心情舒畅的好环境使人才智慧的能量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九五”期间,学校共派遣120人赴18个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回国103人。留学回国人员中,有41人晋升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3人担任了学科带头人,15人被评为总后“三星”,40余人获得了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的科技成果奖。校领导们自豪地说:人才问题上我们学校前后唱出了两出戏,80年代唱“追韩信”,90年代唱“凤还巢”。

“211工程”人才建设为二军医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目前,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干部236人,在职三级以上教授16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86人,135人在军队医科会专业委员会担任专科委员以上职务。

追赶潮流,抢占科研“制高点”

“九五”期间,二军医大通过重点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催生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科技成果。

———高水平的科研基金项目多。学校共承担国家、军队(省、部)科研课题639项,经费总额1.13亿元。其中“863计划”课题5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15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子项目9项,国家攀登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1996年至1999年,连续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额居全国医科院校第一;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经费数居全国医科院校第一。

———高等级科技成果奖数量多。学校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33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取得了总后系统院校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国家发明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76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9项,列全军各大单位榜首。

———高水平论文发表多。1995年到1999年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915篇。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论文187篇居全军医科院校首位,全国医科院校第4名。

———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引资项目多。学校在研新药50余项,其中Ⅰ、Ⅱ类新药30项,有8项新药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10余项进入临床研究;转让科技成果24项,合同价值2.2亿元;签定科技合作协议11项,协议值近9千万元。

———科研创新成绩突出。1997年至2000年,有7项成果入选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1999年,1项成果入选该年度中国基础科学十大新闻;2000年,1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显示的内容是辉煌的。在这些成果的背后,凝聚了二军医大领导、机关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心血和汗水。近年来,学校把创新贯彻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和健全激发科技人员创造能力的激励机制,坚持“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按照“围绕一个中心(创新),拓宽两条路子(开展联合攻关、搞好科研引资和成果转化),狠抓三项指标(科研基金、成果、论文),加强四项建设(科研管理、科研基地、科技骨干、交流合作),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突出军事医学研究”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对外学术合作与交流的新模式,努力跨越阶段,在若干研究领域实现了与国际前沿直接接轨:

以大型研究课题为纽带,聚合学科形成群体优势进行攻关研究,争取标志性成果。“九五”期间,学校以医学遗传学为核心,组织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以肿瘤等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细胞因子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转基因实验动物体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等为主攻方向,依靠学科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实施“兵团”作战,在某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孙树汉教授等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分析和表达了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为特异性的诊断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该成果荣获了1998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走理工医结合道路,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中寻求突破,以解决重大医学难题。学校与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复旦大学等联合进行的生命科学研究,与同济大学联合成立生物力学实验室,与上海大学联合开展低温工程技术在医学上应用研究等,都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海医院烧伤科夏照帆教授与复旦大学合作研究的“延迟复苏引起烧伤休克期重要脏器操作的细胞分子物学机理研究”获得了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支持和完善国内外优势互补的科研合作模式,开辟国际合作和对外学术新领域,提高科研起点。学校全军重点建设实验室肿瘤免疫研究所采取这种科研合作模式,实现了科研迅速与世界前沿直接接轨。继1994年关于“融合瘤苗技术”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之后,1997年又有一项科研成果被《自然医学》刊载后,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现已成为肿瘤疫苗制作方法的经典被常规引用。

以解决科研经费不足为切入点,发挥学校科研优势,走活成果转化的路子,使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循环。学校为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难题,采取一次性转让、企业早期介入共同开发、联合建立科研开发型研究所和研究开发基金等多种形式,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被科技部列入“1035”工程的两个Ⅰ新药甲硝唑氨酸钠、氮烯菲林和新型肿瘤坏死因子分别以1000万元、2600万元和4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地方企业,极大地推进了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

凸现优势,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面对“211工程”带给二军医大的巨大变化,校长李家顺少将感慨地说:“学校建设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是国家和军队正确开展‘211工程’建设的必然结果,是总后党委坚强领导和总部机关正确指导的结果,是历届校党委和校领导带领全校同志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军队院校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

在这短短的几年间,二军医大党委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上海改革开放的外部条件和总部给予的政策,牢固确立内涵发展的思想,学校全面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学校先后投资10亿元,兴建了图书馆综合大楼、医院科技楼、病房大楼、动物实验中心和综合球类运动场、学员宿舍等,新增加了20余万平方米的教、医、研、生活用房。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九五”期间,学校投资7千余万元对基础学科及公共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完善了视频教学、远程教学系统和1.1万平方米的学校现代化图书馆及校园信息网络中心;先后购置价值2.45亿元的仪器设备,重点改善了68个科室的教医研条件。目前,学校仪器设备总值达6.94亿元,设备总值及性能均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

——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护理和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被国家教育部列为21世纪初教改项目,该项目先后获得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思想政治建设成绩斐然。近年来,学校涌现出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的吴孟超院士、第十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曹雪涛教授等一大批英模人物。1998年,在全军“白求恩杯”优质竞赛活动中,学校附属长海、长征医院双双捧回奖杯,长海医院一跃成为全国“百佳医院”;同年,长海、长征两所医院分别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和“抓基层先进单位”。1996年至2000年连续5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表彰为“暑期高等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效显著。三所附属医院生活保障社会化基本完成,校直饮食保障、家属区物业管理和工作区的绿化、卫生保洁,南京军医学院食堂和生活供气实现社会化保障。全校共移交职工近2000名,其中转制正式职工612人,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取得成果,总后先后向全军转发了他们的经验。

——国际合作、交流繁花似锦。“九五”期间,学校举办了9个大型国际会议,共接待860人次外籍专家学者来校学术交流;聘请外籍名誉/客座教授35名。接待外国外军高级别代表团36批360人次;接收并培训了11个国家76人次外军留学人员。学校出国访问学者和参加国际会议的代表5年共计700余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有光荣传统的激励,有“211工程”建设的成果与经验作基础,有国家、总部及上海市各级领导和机关的大力支持,第二军医大学一定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211工程”总体建设目标,在新的世纪创造出新的辉煌。(本版图片均由第二军医大学提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