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造学科与科技大船

2001-06-27 来源:光明日报 通讯员 徐澄 我有话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和科技的挑战,国家决定加大投资力度,在全国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这就是著名的“211工程”建设。

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国防科技重点高校,于1994年10月通过了主管部门组织的“211工程”预审;1996年9月通过了“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的高校之一。从1997年开始,在中央专项经费和部门配套经费的支持下,打响了“211工程”全面建设的战役。总投资2亿余元、凝结着西工大师生员工智慧和汗水的“211工程”一期建设,经过近5年的艰苦努力,今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科实力刮目相看

西北工业大学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见长。“211工程”建设的11个重点学科,大都集中在“三航”主干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

实施“211工程”立项建设之前,西工大已拥有亚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这次“211工程”又投资1700多万元,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第一座高雷诺数增压连续式高速翼型风洞,从而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低速试验能力,为发展我国新一代飞机研制所急需的先进翼型提供了必须的实验条件和设计能力;投资800万元建立起的我国第一个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专业高技术实验室,为开展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闭环大系统的数字建模与仿真研究以及预研攻关任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系统开发工具,并成为培养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由航海工程学院承担的“211工程”子项目,建立起小型智能水下航行器开发实验室,研制成功小型智能航行器原理样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飞机综合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子项目在飞机设计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实现了飞机总体、结构、气动的综合设计,建成国内先进的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实验室,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新材料及热成形特种技术子项目的建设,使西工大材料科学与技术在学科前沿方向的研究条件和能力大大提高,不仅巩固了原有研究领域的优势与地位,而且在超高温复合材料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使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科布局日趋合理,实力大为增强。工程建设期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9个,新增院士3人,引进院士5人,新增博士点16个,硕士点24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6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5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两院院士9人。这些数字表明:西工大已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之列。学校还相继建成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空间材料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4个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敢揽“瓷器活”

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大都是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互为支撑。学科的壮大为承接科研大课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科研攻关又加快了学科的发展。由于有重点建设这个后盾,教师在承接和完成重大科研项目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

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和工程、武器系统和运用工程等学科,获得了“十五”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国家“973”、“863”计划的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在“飞机综合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子项目建设中,以该校飞机系沙伯南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与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合作,成功地研制出歼七E型飞机,并已装备部队。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对该机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以实现全天候作战。改型后的飞机已于1998年6月首飞成功,为空军装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高性能计算技术”子项目的完成,促使计算机学科在完成国防预研和“863”课题方面取得了好成绩,与国际著名IT公司的科研与开发合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211工程”项目资助下,我校研制成功的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燃烧室和喷管,空心杯电枢天线展开电机已在工程中得到应用。

“九五”期间,学校科技经费大幅度增长,到款总额达7.8亿元,是“八五”同期的2.2倍;五年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8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发明奖6项。在获奖科技成果中,有121项达到国际水平;56项属国内首创。2000年6月教育部科技管理中心发布“中国高校排行榜”,西工大科研综合实力居全国高校第九位。

办学条件与高水平接轨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改善办学条件,营造优良环境,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公共服务体系和必要的基础设施上,学校舍得投入。

近几年,从“211工程”建设专项经费中,先后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力学、机械、数学、外语、化学等12个基础教学基地,为6个新专业建立了教学实验室,完善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成的一个交互式网络型多媒体教室和5个示教型多媒体教室,从1997年9月投入使用以来,共计100余门课程、近万名学生在此上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已为3届本科生提供了50万机时。外语教学基地建成了多功能视听中心、网络中心和多功能考试教学系统。力学基础教学基地研制开发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装置和多媒体课件,受到学生欢迎。在此基础上,学校建成了力学、机械两个国家级工科基础课教学基地。自主开发的国内一流专用教学实验装置和创新设计实验环境,在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6项。基础课教学条件的改善,还保证了近几年扩大招生计划的完成。

学校投资1500万元分两个阶段建立起的多媒体校园信息网,已经完成校园内所有办公、教学、实验和科研大楼的网络连接,组成了可以进行数据、语音及图像传输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建立了全校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全校上网计算机3000多台,有1000多名教职工和8000多名学生登记上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校园信息网还配合党委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实践,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七大网站”,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大学生的欢迎好评。

图书馆在“211工程”专项资金支持下,完成了信息收藏、加工及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使其信息收藏和加工由原来的手工方式转变为规范化、标准化的全自动方式;信息服务范围由原来的图书馆大楼内部扩大到整个校园以至In te rn e t各个角落。另外,投资1400万元完成的集中供暖中心、投资1500万元完成的配电中心及双路供电等,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制约后勤的“瓶颈”问题。

科学管理 精心建设

西北工业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在学校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国家实施的“211工程”建设,对西工大来讲,是难得的历史机遇,能否把握住这个机遇,把项目建设好,实现预期目标,直接关系到学校今后的发展。

“211工程”是机遇,但首批进入“211工程”行列,并不等于就是完全抓住了机遇,而更重要、更艰苦的还是在其后的“建设”上。“211工程”不仅是一项复杂的、旷日持久的、涉及学校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的系统工程,而且国家投资巨大,如何当好家、理好财、做好事,是对学校领导和教职工水平、能力、意志的挑战和考验。为此,学校将该项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精心组织,抓紧建设。

一是建立高效有力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学校成立了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211工程”指挥部,由校长担任总指挥。指挥部全面领导和组织实施“211工程”项目,协调和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211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各项目的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对该项目建设全过程负责。对技术难度很高的自行研制设备的项目,学校还专门成立由主管副校长参加的领导小组,专门解决建设中的问题。

二是管好用好专项资金。“211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211资金”结算中心。结算中心负责专项资金的统筹管理,以做到专款专用。在“211工程”专项资金分期陆续到位的情况下,学校采取分批启动、确保重点的原则,先集中资金建设重点科研和基础教学急需项目,力争项目建设水平和效益双丰收。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完成国家扩大招生任务和争取重大科研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认真确定重点项目和建设方案。“211工程”建设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必要的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和重点是重点学科建设。根据国防急需和学科现状,学校确定了先进翼型空气动力学、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及航天器飞行动力学等11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院系对批准立项的这些项目,认真制定出建设方案,并逐一通过学校组织的专家评审。学校还对大型设备的购置是否合理、与现有设备是否配套等进行再次审核,力求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叶金福同志、姜澄宇同志分别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他们上任后,首先抓的工作就是按期完成“211工程”一期建设任务;主持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工程验收准备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良好的联动效应

“211工程”建设,对高校整体来讲,不仅仅表现在学科实力的增强、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上,而且产生了良好的联动效应。

在“211工程”项目建设中,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基本稳定住了骨干教师队伍。良好的学科和学术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孔雀”纷纷前来抢占事业的高枝。张卫红,这位在国外工作生活了14年并获法国贝尔福-蒙贝里科技大学(UTBM)终身副教授职称的年轻学者,在国外事业如日中天时,却于1999年春携妻带女举家回到母校西工大,一时成为美谈。1999年,西工大选送32人出国留学,全年留学回国32人,当年回国率首次达到100%!从1978年至今,西工大共公派出国留学人员791人,回国人员586人,回国率达75%。“九五”期间,西工大新增院士3人,引进院士5人,现有院士9人。有3位教授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奖。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1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全国劳模称号,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学校共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11个,5人成为国家“长江学者”。

在“211工程”各个项目建设中,除教师外,还活跃着博士生、硕士生乃至本科生的身影。他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将理论知识用于工程实践,又将工程实践的收获扩充到知识体系之中。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211工程”实现了较好的结合。新购置的仪器设备已经用于本科生的专业课与实验课教学,尤其是投入到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教学以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效果十分明显。近几年来,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培养质量稳中有升。西工大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赛事中获得团体奖和个人优胜奖;2000和2001年,每年都有两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西工大“211工程”建设虽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但它所起的作用和储蓄的能量却不可小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里,经过“211工程”二期建设的继续打造,高校这支承载着“科教兴国”使命的“联合舰队”,将会劈波斩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