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软着陆”是如何成功的

2001-07-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倪迅 新华社记者 翟伟 我有话说

记者追述党的十五大前夕,中国“过热”的国民经济“软着陆”成功!这表明,我们党和政府驾驭市场经济、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增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孙大力。

孙大力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曾几次发生“过热”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虽然取得了成效,但往往由于刹车过猛,造成经济发展的波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国民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和通货膨胀问题,中央在采取紧缩方针的同时,曾提出实行“软着陆”的设想,但由于经济体制和人们认识上的原因未能实现。

孙大力说,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同时,由于旧的调控机制逐渐失效,新的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完善,致使经济“过热”现象再度出现,投资规模过大,导致房地产热、开发区热以及乱集资、乱设金融机构等,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呈加剧之势。

孙大力说,面对这种复杂情况,1992年4月,江泽民同志给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写了一封重要的信件,提出: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抓紧有利时机,力争实现和保持比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是务必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区分不同情况,具体加以落实;要在深化改革上狠下功夫,避免只在扩大投资规模上作文章,以防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和产品积压。1993年5月,他在给国务院有关领导的信中又进一步提出:要抓紧时机解决当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否则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机稍纵即逝;倘若问题积累,势必酿成大祸。邓小平对于江泽民提出的加强宏观调控,突出抓金融工作的意见,也表示非常支持。

孙大力说,从1993年3月起,党中央多次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人会议,讨论解决经济“过热”问题,研究继续推进投资、财税和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1993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主要包括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整顿金融秩序和流通环节,控制投资规模,加强价格监督等。为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党中央还任命朱镕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这次宏观调控,改变了以往刹车过猛的状况,不是全面紧缩,而是适当放慢速度,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鼓励正常发展,正当经营和深化改革,即所谓“软着陆”。党中央和国务院除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外,主要着眼于从加快新旧体制转换中找出路,把改进和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变成加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

孙大力说,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党中央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从1994年起,在金融、外汇、财税、价格、外贸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实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离;专业银行向商业化、企业化发展;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汇率并轨;石油和粮食等基础行业价格放开等等,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步确立。

孙大力最后说,经过3年努力,到1996年底,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过度投资得到控制,金融秩序迅速好转,物价涨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依然保持了较高速度。1993年到1996年,通货膨胀率降到9%以下;物价涨幅从14.8%降至6.1%;国内生产总值维持在年均增长11.6%的速度,年度波动幅度只有一到两个百分点,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实现了从发展过快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没有过的,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这一成就的取得,充分证明了党和国家驾驭宏观经济能力的增强,为此后我国经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