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辟学科新方向 勇立潮头重创新

2001-07-12 来源:光明日报 陈思中 周前进 我有话说

“华中I型数控系统”、“高华CAD二维绘图及设计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学校赢得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颁发的“大学领先奖”;

“面向21世纪机械工程教学改革”获湖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CAPP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建立了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这是华中科技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制造综合自动化学科,5年间连续获得的6项标志性成果。

2001年5月29日,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小组这样评价华中科技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的建设成绩:改造了传统学科,发展了交叉和新兴学科,优化了教学科研环境,提高了办学水平,创造了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全面地、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211工程”“九五”期间项目建设计划——华中科技大学“211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了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华中科技大学的“211工程”建设,靠的是学研产协调发展,集成创新出效益。

国内外联合共建自筹资金3亿元

1996年,华中科技大学获准进入国家“211程”“九五”建设计划。学校随即提出了“以‘211工程’为旗帜,全面带动学校基本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的思路,明确了建设六大学科群和若干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学科点的任务。搞建设,就得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除用好上级的专项拨款外,华中科技大学在自筹建设经费上动脑筋,凭借自身的实力和特色,把眼光投向国内、海外、国际,以争取联合、共建的形式,将国内外多方面的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进行交叉捆绑,实行“集成建设”、“集成创新”,为重点学科的建设筹备了大量的资金,有的学科自筹资金超过上级拨款的几倍,学校总自筹资金3亿多元。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机械制造综合自动化学科,在利用“211工程”投入的1020万元建设资金的同时,依靠与国内外的共建,争取到多方的资助:

意大利政府投资近700万元,在该学科建立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柔性制造系统(FMS)中心实验室;

西门子公司投资400万元建立了西门子(武汉)培训中心;

德国FESTO公司投资300万元建立了气动技术和工业自动化现代实验室;

香港蒋震先生投资1000万元港币建立了“蒋氏工业培训中心”;

武汉钢铁设计院、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等投资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设立了相关研究、开发基地;

教育部和世界银行贷款投资数百万元建设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在“九五”期间,该学科共投入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超过上级拨款的5倍。在这些巨额经费的支持下,该学科相继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基地、教学实验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机械基础教学基地等。

“211工程”“九五”重点建设的水电能源与能源洁净技术学科,国家支持建设经费1445万元。他们利用学科优势横向联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仅与清江公司共建“水电能源综合仿真研究中心”就获取经费1250万元。“九五”期间,该学科实际使用建设经费超过了3400万元,多筹资金近3000万元。他们先后建起了水电能源仿真中心大楼、燃烧与污染物排放综合研究基地、水污染治理与烟气净化试验台、燃烧污染物排放研究专业资料中心等。

数据存储技术及系统结构学科计划建设经费为425万元,但争取共建经费达到4000万元,超过原计划经费近10倍,促进了学科和实验室的建设。

多谱段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学科,“211工程”“九五”计划建设经费1020万元,他们通过与航天工业总公司合作,争取国防科研项目,又获得1500万元的国防科研技术改造费,在完成科研的同时,加速了学科研究基地的建设。

材料热加工技术学科计划建设经费也是1020万元,通过部门共建,又获得了1000万元的自筹建设经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经费为425万元,但实际使用经费超过了700万元。

华中科技大学算了一笔帐:根据国家计委的批复,该校“211工程”“九五”建设共需2.3亿元的经费投入,其中,中央专项拨款和湖北省共建经费计1.6亿,其余资金由学校自筹,而实际上华中科技大学“211工程”共投入建设资金达5.3亿元,比原计划净增建设资金3亿元。

这笔投入,不仅促进了该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构筑起了数字校园的基本框架,还使学校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增加教学实验用房近4.9万平方米,增加教工住宅面积近9万平方米,增加学生宿舍面积5.3万平方米。专家们认为:集成建设,不仅促成了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的问世,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大师级人才,更重要的是,这种全新的建设方式,迅速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使学校的“211工程”建设驶上了快车道,夯实了学校及学科建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实验室建设、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将来上高水平、搞大课题奠定了基础。

跨校门国门联合兵团作战出效益

在华中科技大学,从校领导到一线教师都有一个共识:学科要争创一流,要出大成果,仅靠一个教研室或一个研究室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大学科的概念下实现跨教研室(研究室)、跨院系、跨学科,乃至跨校、跨国际的联合,走国内、国际联合之路。在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的“211工程”建设中,华中科技大学在推行集成建设方针的同时,非常强调团队精神,提倡走大团队、大联合、出大成果的建设道路。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企业竞争力的一项综合性、战略性高技术,它融合了很多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开发和应用有相当的难度。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综合自动化制造学科在CIMS的开发中,联合了机械学院、材料学院、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等多个院系、多个学科的精兵强将,先后有250多名教师参与项目研究,共完成了150多个项目,面向市场需求开发出了一系列CIMS高技术产品,为提高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为国家和学校赢得了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颁发的“大学领先奖”。这是自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我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在世界上同一个国家有两所高校获得此奖的,也只有美国和我国。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是国际制造业的权威性组织,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万多名会员,为加快CIMS的技术创新及开发应用,该协会从八十年代起设立了“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两项国际性大奖,分别授予在CIMS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大学和企业。

在多谱段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学科在“IC(智能)设计中心”的建设中,该校图象识别与智能控制研究所主动为中心提供基地,电子科学技术与技术系组织多学科学术队伍,建成了可以对系列谱段信息进行处理的宽口径信息技术平台,并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研究,其成果为国家建设,特别是为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仅从2000年5月底至今,华中科技大学就成立了10多个跨院系、跨学科、跨校、跨国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所、研究中心将一批分散在校内外、海内外的多学科中青年学术队伍聚集在一起,自发组建多学科学术队伍群体,在项目申报、科研中实行兵团作战。

重创新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

华中科技大学的“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大都是该校传统优势学科。在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学科要取得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创新,特别是学科方向的创新,形成新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华中科技大学“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的实践表明,学科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几乎都集中在学科的新兴发展方向上。

材料热加工技术学科在“211工程”建设中,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模具、压力加工等优势方向,一方面着重在快速成形、精密成形技术、激光加工等新兴学科方向加大建设力度。他们开发的快速成形制造系统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的金属与合金纳米粉体材料制备技术与成套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是国内唯一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对推动我国纳米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电能源与洁净技术学科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提出了“数字流域”等概念,在三峡工程、清江水电工程中广泛应用,推动学科形成了新的特色和优势。

数据存储技术与系统结构学科作为我国保留的唯一信息存储技术学科,跨领域有所作为,针对网络技术和海量数据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网络存储新概念,开辟了网络存储新的学科方向。他们同时提出的超高密度近场光记录存储新技术,使我国数据存储技术学科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生物医学工程是该校针对生物技术迅猛发展而重点建设的一个学科。学科通过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方向实现突破,带动了我国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方向的形成,并在2年内就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依靠创新,华中大“211工程”学科建设不仅紧紧跟上了当今学科前沿发展的步伐,巩固了原有的特色和优势,还确立了新的特色和优势。

“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思路。“九五”期间,该校把这一办学思路成功运用到“211工程”的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直接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化使数控技术迅速在工厂得到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介绍,该学科组建的开目、天喻、华中数控公司的年产值已超过1亿元,并能在较宽口径的学科领域内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该学科,“九五”期间形成了以3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为带头人,数十名博士为骨干的学术队伍,为国家培养了2000多名各类在校生,为企业培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3000多人次,其中出现了一批优秀人才。五年间,该学科共签署科研合同393项,到校经费7940万元,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6项。

材料热加工技术学科在“九五”期间诞生了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梯队中博士学位人员已占34%,研究生年招生规模已从“九五”前的30人左右扩大到近200人。前后承担了100多项各级科研项目,获国际奖3项,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23项。在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同时,8MN锻造液压机组、快速成形系统系列产品、汽车车身与覆盖件模具CAD/CAPP/CAM集成系统、金属与合金纳米粉体材料制备技术与产业化、汽车传动轴等类关键零件精密成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标志性成果多数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汽车、家电、机械、材料等行业获得推广应用,有的已在国内批量生产,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达5.8亿元人民币。

水电能源与洁净技术学科通过“学研产协调发展”,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引进院士4名,教师的博士化率从“八五”末期的16%增至“九五”末期的28%,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合的学术队伍,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生、硕士生,承担了367项科研任务,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34项。“三峡梯级水电联合调度(AGC)系统”、“三峡河道航运安全与航运GIS技术研究”、“水电站水库防洪决策支持系统”、“水电控制和机电设备状态演变仿真”等科研成果已为国家创造了7.3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有经济效益证明),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多谱段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学科、数据存储技术与系统结构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等在育人、研究、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

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华中科技大学将发展的远景目标定位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个远景目标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是到2020年左右,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第二阶段是到2050年左右,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并明确提出了“国际化”的办学方针。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华中科技大学在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211工程”建设中,敢于创新,在建设方式、发展道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成功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模式,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华中科技大学正向“国际化”的道路迈开大步前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