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产彩电靠什么与洋品牌抗争

2001-07-13 来源:光明日报 张翼 肖木 我有话说

2000年,中国彩电业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产销负增长;与此同时,索尼、松下、飞利浦等国际彩电业巨头对中国彩电市场展开一次次凶猛反攻。

作为我国最早放开、最早引进先进技术、最早进行国产化革新行业之一的彩电业,曾经被认为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如今却步履维艰。

中国彩电业又一次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重新审视“民族工业”概念

许多人都记得,“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提出曾经使中国彩电业为之一振。1996年,在实现规模生产的基础上,中国彩电业借助价格利器击退了洋品牌,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彩电占领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一时间,从彩电、冰箱到影碟机,从PC机到PDA,中国民族工业上演了好一场民族情感戏。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民族工业”的概念。

经济学家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日益淡化民族工业概念的时代,将来的企业无法用民族来进行划分。企业就是企业,任何与市场无关的属性都可能成为企业的负担。如果我们开口闭口总拿民族工业为自己贴金,而不是迅速按国际企业的规则来改变自己,我们就会在国际上造成只有政治热情而缺乏经营和法律意识的印象。我们的民族工业应该是世界工业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同步甚至超前的一部分。只有与世界同步,才可能生存和发展。

中国彩电业的风风雨雨即是明证。去年以来,索尼、东芝、飞利浦等品牌运用技术上的优势抢先推出纯平、精显等新产品,专门针对中国的恶性价格战卷土重来,占领了30%的市场份额。这一反扑对中国的彩电制造商们刺激不小,只有拿出同样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来,才不至于在“食物链”的下端争食。

什么是当务之急

WTO就在眼前,中国彩电业的各路精英都在试图理清经纬,找到自己的位置:产品调整、管理重组和市场营销。

年初,长虹抢先推出“精显”彩电,被认为是本土彩电技术突围的代表作,随后又推出背投电视和PDP电视,重新与国际领先技术企业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借了“硅谷模式”,长虹打出“规模优势嫁接技术”这张颇费心机的牌,与国际伙伴做出了长虹—东芝、长虹—飞利浦等9个实验室。

与此同时,TCL推出HID概念,创维也在昆明誓师“产业升级”。决战高端市场已成为彩电业的共识。

经济学家隋广军教授曾谈到,中国的企业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落后,也有管理上的落后,CEO的建立最大的考虑应该在管理上。

“长虹的脑袋有点发热,大公司病毒提前产生”。倪润峰近日向媒体道出了他的反思。随着长虹的发展,组织构架、管理层次逐步加大,官本位的思想开始蔓延。但长虹的经济基础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他坦言,长虹在国内被称为特大型企业,但在全球范围来看,它还只属于中小企业。所以,长虹的管理模式应该是集中式管理,而不是分权式管理。

“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的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与国际按轨的科学管理制度,选准市场,运用切实可行的营销方式和手段,才能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才能实现新经济时代的振兴民族工业。”倪润峰对“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作出了新的诠释。

奏出国际最“强”音

入世不易,处世更难。只有当我们与国际社会的距离缩小时,我们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民族工业。

目前,中国家电业同质化竞争已陷入僵局,似乎除了降价别无选择,在微薄的利润中拼搏,正逐步沦为全球的生产车间。

一些大型家电巨头在国内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瞄准了国际市场。康佳集团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已获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质量认证标准,并成功地开拓了东南亚、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和中东市场。

长虹的逻辑也很清晰:在进行技术与品牌输出时,选定印尼、俄罗斯、墨西哥三地建厂,看中的是劳动力成本低、关税壁垒低;在市场资源整合方面,长虹在澳大利亚、美国创建销售分公司,利用当地强大的代理优势与迅速的物流、资金进行品牌经营,避开高成本的制造方式;在全球营销网络的分布上,长虹与日本岩井、三井物产、美国通用、荷兰飞利浦签订出口代理协议,利用其成熟的全球网络拓展生存空间。

长虹还将整合企业内外优势资源,稳固以彩电、空调为主的核心产业,同时壮大电池、计算机、白色家电、关键电子器件等扩张产业,孵化网络、软件等高科技产业,走相关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重点领域转入战略进攻。凭借技术开发的平台,长虹的产业调整将是一种“无缝连接”。长虹2000年年报透露,“长虹非彩电产品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6.4%上升至去年的17.6%,而且这些产品的毛利率高达28.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