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山涟漪

2001-07-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宪辉 我有话说

距三峡大坝仅5公里的太平溪小流域,是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也是环保世纪行在湖北境内的最后一站。太平溪全长不足10公里,落差却达1236米,治理前,年水土流失达4600吨,泥沙直接泻入长江。

记者发现,树林的主力都是碗口粗的松树和杉树,据陪同人员介绍,“小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2%,整个小流域的松树和杉树,除了一小部分是飞播的以外,都是水土保持人员和当地群众一棵棵种出来的。”

湖北水利厅副厅长张感山说,太平溪小流域通过建立植物防护体系、工程防护体系和管护体系,正在逐步实现“保土、保水、保植被、保生存、保发展”的“五保”目标,通过坡改梯,解决当地群众的口粮问题,同时,利用小流域雨量丰沛、气候适宜、海拔较高、云雾多的优势发展茶叶产业,解决群众的增收问题,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得到改善,才是小流域治理的根本目的。

路边不断出现农民的新居,或两层或三层,白墙红瓦,点缀于林间山腰。

记者不禁疑惑,“小流域地区有多少农民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90%。”

“盖一幢这样的小楼要多少钱?”

“大约三四万元吧。”

看到记者狐疑的表情,张感山笑了:“小流域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已经从治理前的不足61元增长到2538元。只要一家的人均收入超过2000元,盖上一座小楼就没问题。”

“这么多的收入是怎么来的?”

张感山掰开了手指头,“粮食是一块,茶叶是一块,经济林是一块,养殖是一块,外出打工是一块,另外再加上其他的多种经营。”

路边写着这样的标语“放下斧头砍树,拿起锄头造林”。确实,太平溪小流域历经十年建设,十年管护,才有今天的成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