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民欢迎的科技副县长

2001-07-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苗家生 通讯员 李国杰 我有话说

在辽宁省昌图县,农民几乎都知道科技副县长沈阳农业大学副教授王绍斌,许多农民在他的指导和扶持下走上了致富道路。在昌图任职的七年,王绍斌把自己的才智和心血奉献给了百万昌图人民。昌图县领导干部这样评价王绍斌:昌图县可以没有我们,但是不能没有王绍斌这样的科技副县长。

把科技种子撒播在昌图大地

1994年,王绍斌受命到昌图县担任科技副县长。昌图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平常年景粮食产量比青海和西藏年产粮总和还要多,却多年戴着“高产穷县”的帽子。经过调研,王绍斌发现这个县穷的原因在于农业科技水平低,粗放经营;生产品种单一,清一色的玉米,农民丰产难增收。他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把昌图自然资源优越的优势与沈阳农业大学人才、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大县安家落户。不久,由王绍斌牵线搭桥,沈阳农业大学畜牧、果菜、食用菌、植保等方面的8位教授组成了技术顾问团,到昌图县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

每当农民们遇到技术难题,只要一个电话过去,王绍斌和其他有关专家就会及时赶到。在县政府机关,人们很难找到王绍斌,而在一些乡镇的田间地头,却能看到王绍斌的身影。牛庄村开发食用菌生产已经好几年,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王绍斌在村里蹲了一段时间,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转化效率不高,产量低,质量差。他从沈阳农业大学请来冯景刚副教授,从制种、配料到培养对农民进行全过程的现场指导,使转化率大大提高,由原来1公斤原料出0.8公斤鲜菇提高到出1—1.8公斤鲜菇。

王绍斌刚到昌图县任职时,离县城近的乡镇骑自行车去,远的地方就搭乘公共汽车。乡村的干部和农民们把他当知心朋友,从不称呼他的官衔,称他王教授,年长的亲切地叫他老弟。王绍斌讲课不拘一格,在县城,他给县领导干部讲农业经济理论和农业现代化知识;在乡镇,他以乡村两级干部和农民中的技术骨干为重点,系统进行技术培训;在村里,他深入田间地头现场传授实用技术。听过王绍斌讲课的农民说,王教授讲的课俺们庄稼人听得明白,生产中用得上,解渴。

走村串户进行技术指导固然满足了农民一时的技术需求,但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经他与沈阳农业大学和昌图县委、县政府多方协调,1995年6月,“昌图县农业专科学校”在十八家子乡开学了。学制为3年和2年,按农业大学教学大纲授课。几年来,这所学校为十八家子乡和昌图县培养了100多名技术人才,他们在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其中有十多人担任了科技副村长。

为产粮大县探索增收的途径

昌图县有耕地400万亩,其中75%的耕地种植玉米,年产玉米15亿公斤。近年来,农民种一亩玉米年收入不足300元。产量高,效益低,大面积种植和加工转化难是造成“高产穷县”的主要原因。他提出了玉米链式开发模式,使玉米生产进入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只靠卖玉米一条出路的现状,扭转卖粮难、效益低的问题。

按照玉米链式产业化模式,昌图县已投资兴建以玉米芯为原料的糠醛厂,建起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肉牛屠宰生产线,为从根本上实现从“温饱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迈出了重要一步。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王绍斌探索昌图县发展高效农业的又一着棋。位于科尔沁沙漠南缘的傅家镇,自然条件不利于粮食生产。王绍斌多次到这里指导,帮助镇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效农业,重点发展花生、地瓜、烤烟三大支柱产业。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他亲自培训镇村干部和技术骨干。深奥的理论,经他一讲,变得通俗易懂。农民们有了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如饥似渴地学习、掌握新技术,花生、地瓜、烤烟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相关的深加工企业也应运而生,农民经纪人队伍脱颖而出,傅家镇走出了一条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成为辽北及周边地区的花生集散地。“九五”期间,傅家镇农民年人均收入比“八五”增长了181%。看到傅家镇这些年的巨变,镇党委书记蔡荣春深有感触:“王教授为傅家镇立下了汗马功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