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格的力量

2001-07-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冯永锋 我有话说

7月17日上午8点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门前的3辆大巴车坐得满满的。“所有的人都来了,有人从美国赶来,有人从台湾赶来,各省市博物馆自愿来的人也不少。我从这里,看出了贾老人格的力量。”贾兰坡先生治丧委员会成员、旧石器研究专家黄慰文研究员正好坐在记者旁边,他的语气里充满着对贾老的崇敬。

遗体告别仪式预定10点开始,但9点不到,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大礼堂前,已经挤满了各界人士。签名的卷轴打开了一条又一条,筐内的白花添加了一捧又一捧,送来的花圈放满了大堂又放满了门前台阶。有些人努力抑制着悲伤,有些人则放任泪水自由地流淌。

贾先生的遗体静静地卧在鲜花丛中,他的灵像左右,挂着一幅笔力遒劲的大字:“九十载卓越,千万古沉淀。”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来了,他送来了自己亲笔书写的挽联,然后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慢慢走到贾老的遗体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一个悼念者,把一束洁白的菊花放到贾老遗体前,花把上写着“龙骨”两字。他说,这两个字,既是对贾老在龙骨山发现三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与杨钟健、裴文中等科学家一起奠定中国的古人类研究事业的纪念,也是对所有像贾老这样勤勤恳恳为中国科研事业作出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表示的最高敬意。

辽宁本溪市图书馆馆长魏海波是专程来参加贾先生的遗体告别式的。他说,贾先生的一大贡献,是旧石器研究,辽宁营口金牛山、本溪庙后山、海城小姑山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非常受贾先生重视,八十年代初期,贾先生先后三次到这些地方考察;庙后山遗址的发掘,专著的出版,更是得到了贾先生的许多帮助。“1984年到1986年,我还参加了在周口店举办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班,贾先生那时候已经快八十岁了,还在给我们上课。让我有幸亲耳聆听了他的许多教诲。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总是对我们说,你们年轻人,既要放开胆子又要沉下心来做研究;要多到野外考察,没有野外考察,就什么也没有。我们是老年人了,做不了什么,但我们可以给你们开路。”

古脊椎所年轻的所长、古鱼类研究专家朱敏博士说,古脊椎所今年进入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每年可获得超过750万元的经费支持。如果贾老活着,就可以欣慰地看到,过去因为经费短缺而无法开展或者中断的工作,尤其是古人类学与古地质学后继人才的培养工作,将得到正常开展。

在参加仪式的人群中,记者看到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许智宏院士说:“贾先生曾任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给北大的学生讲过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等课程。北大非常怀念他。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做科研的人才要从本科期间就开始培养。北大最近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马上要把地质与空间方面的学术力量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专门的学院。北大还要成立文博研究院,以加强考古学的研究力量。北大近年来非常重视与中科院的合作,相信通过双方的努力,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古生物与古人类方面的研究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