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印度向买卖儿童宣战

2001-08-03 来源:光明日报 大卉 邹强 我有话说

近年来,印度非法买卖儿童愈演愈烈,不少儿童贩子纷纷高挂起“收养院”和“孤儿院”的招牌,明目张胆地在“合法和慈善”的外衣庇护下,大肆收容儿童后转卖印度各地乃至海外。今年4月以来,印度警方出动大批警力,查封了不少这样的机构,并帮助被买卖的儿童重返家园。

警笛拉响

在印度这个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发展中国家,“被遗弃儿童”群体的不断扩展是一大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政府的支持下,儿童收养院和孤儿院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

目前,在印度“中央收养资源管理处”注册登记的各类儿童收养机构共有80家,遍布印度各地,主要从事国内外的儿童收养业务。该管理处目前与27个国家的307家收养机构有业务往来,从其1995年建立到去年,共办理了16886宗儿童领养业务,其中7315宗为涉外领养业务。但这些悄然兴起的儿童收养机构,也逐渐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一些机构和个人受利益驱使,竟干起买卖儿童的勾当。

今年3月,印度警方受命对全国的儿童收养机构展开大规模的突击检查,在部分机构中发现许多身份不明的儿童,实质是预备出售的“商品”。

罪魁祸首

桑吉瓦·拉奥是在此次突击检查中被警方抓获的嫌疑人,他经营一家名为“社会发展行动组织”的儿童收养机构。其实,拉奥在1999年3月就曾因非法买卖儿童而遭逮捕,其机构的执照也被吊销。但走出牢笼后,他又重操旧业,并将“业务”越做越大。这次,警方在他的机构里发现了34名婴儿,并查实拉奥正试图将这些婴儿转卖以获取暴利。于是警方再次将他拘捕,并指控他犯有诈骗及伪造儿童证件罪。拉奥却极力狡辩,称其拥有这些儿童父母的同意书。而且,他并未虐待儿童,而是努力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不仅如此,拉奥还一再宣称要将被查封的资产全部夺回。

萨维塔丽是“贝塔尼之家”的主人,也是拉奥的同党。她从70年代便开始创立儿童收养机构,目前已腰缠万贯。她每年都多次往返美国,并获得了绿卡。今年3月,卡纳塔克邦警方获得有关其买卖18名女孩的线索,从古尔伯加一直追缉到贝塔尼,还是让她逃之夭夭了,只留下“贝塔尼之家”一段肮脏的记录。

警方的大量调查,使人们终于明白了一些“圣洁”的社会机构成为“黑暗”的人口贩卖基地的过程。通常,这些机构以低价从遥远的山村或部落买进儿童,同时销毁这些儿童原有的出生记录和资料,另行伪造相关的文件。待时机成熟,这些机构便通过特定的“掮客”将儿童卖给出价不菲的领养家庭。在整个过程中,这些机构从不向国家的监管机构“自愿收养协调局”提交书面报告,进行涉外领养,亦从不在“中央收养资源管理处”备案。因收养机构众多,业务繁杂,上述监管部门也无力对每宗业务进行核查,许多儿童就在这一环节的疏漏中被买进卖出。

祸从何起

警方发现,巨额利润是一些犯罪分子藐视法律,甘愿以身犯险的重要原因。通常情况下,一些非法的儿童收养机构都有其特定的“掮客”。这些“掮客”以1000到3000卢比从儿童父母手中将孩子买进,再以5000至10000卢比把他们卖到收养机构。而当收养机构将儿童卖给领养家庭时,则要向领养人收取2000至5000美元高价的“程序费”。他们称,这是为办理领养手续准备各种文件、证明及向政府有关部门申报过程中交纳的费用,而实际上国家监管部门对这些机构的作为一无所知,高昂的“程序费”自然也就落入了收养机构经营者的腰包。

此外,警方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被买卖的儿童其实是被他们的父母主动卖掉的。这一是由于贫困及无节制的生育,印度许多贫困家庭的生活难以为继,一些父母被迫卖掉孩子以维持生计。二是在印度一些偏远的山村和部落,人们的思想愚昧而封建。他们认为如果家中第三、第六或第九个孩子是女孩,便意味着不幸,于是为了家庭的“幸福”,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将这个孩子卖给他人。

重返家园

在查封非法买卖儿童机构的过程中,印度警方共解救出200多名儿童。警方先将这些儿童集中安置在政府开办的孤儿院里,随即开始为他们寻找亲生父母。然而未曾料到的是,帮助这些受害儿童重返家园的道路竟异常艰难。

首先,这些儿童大多缺少出生记录及其父母的有关资料,特别是经过在收养院中一段时间的“洗脑”,很多儿童对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已毫无记忆,这使得警方难有线索可循。其次,一些儿童自身也不愿再回到父母身边。5岁的拉莉塔就表示,她永远都不想再见到自己的父母。她对警察说,“他们(指其父母)把我送给了一个阿姨,就再也不管我了。阿姨总是吓唬我,我只能呆在这里(指收养院)。”不过尽管困难重重,警方还是努力将一些被买卖的儿童送回到了父母身边。

制止悲剧

警方此次查封的儿童收养机构,只是印度类似机构中的小部分,大部分收养机构还是为缓解印度社会“闲余”人口的重负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从事的儿童收容、收养事业也值得人们称道。但即便如此,部分收养机构买卖儿童的问题,仍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担心。

人们发现,大多被买卖儿童的身心都已受到伤害,他们心底被烙下了这样的印迹:在人来人往的社会中,他们只是“可供买卖”的一群。这种心理的戕害会否影响他们的一生,人们不无疑虑。同时,即使是已被警方解救回家的儿童,谁又能保证他们愚昧、封建的父母,不会将他们再次送入人贩子的魔爪。对此,印度许多有识之士表示,要制止买卖儿童悲剧的再度发生,政府及社会还须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不能给犯罪分子留下任何生存空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