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溶入诸体出入古今

2001-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俞律 我有话说

看了朱永灵的书法作品,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他扎根传统很深。从他的笔墨精神上可判断他是按部就班地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他是从大篆、小篆、汉碑、魏碑起家的,这就奠定了扎实的笔墨基本功,因此看他写的大草,就觉稳稳当当,举重若轻了。

写草书决不可直接入手,现在有些年轻人深知草书是书法的最高阶段,它能够发挥其他书体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因而入手便学草。这是走捷径,然而艺术上的捷径是走不通的,结果徒费时日,写出来的作品如无根之木,枯槁无生气。朱永灵的大草当然在张旭、怀素、黄庭坚以及元明清诸草书大家的帖上用过功,同时肯定也在王右军父子和颜真卿的行书上练过力和韵。更因为打好了篆、隶、楷的基础,才能够写出这么美的大草。具体地说,他笔下的线条富于弹性,有弹性则不仅挺劲,而且有灵动之气了。他用墨肯定受过王觉斯和林散之的影响,在一篇之中安排几个字下墨浓重,让其恰到好处的化开,还安排几个字出笔枯淡,使其与浓重形成势的反差。由于笔墨精熟,这样做看似刻意,其实自然形成。显然,既有意又自然的用笔和用墨形成朱永灵大草的生动而凝重的精神。

他的隶书得力于汉碑,并渗入篆意和楷味,还带着草书的灵气,不拘一格,清新耐看,成就不亚于大草。

我的第二感觉是朱永灵的书法面目是很有时代气息的,眼下,无论真草隶篆都出现一种明显的流行书风,这种书风亦碑亦帖,很有点中庸之道。从理论上说,它克服了碑帖互相排斥的旧病,把碑帖结合为相辅相成。这诚然是一种时代的大度包容的性格的成功。具体说这种流行体是在二王的面目中渗入魏碑体的拙美,甚至还吸收汉碑中多种形体的风格,特别是张迁碑的厚重和石门颂的恣肆。因而其面目是多种艺术形式的合成。这种形式清代郑板桥创六分半书,似乎也有这种想法,但他是把各种书体有机组合在一篇书作之中,我看不如现在把各种书体有机组合在每个字中这样浑成。

当然,在这种流行书体的实践中,也有一部分作品比较生硬、做作,这是由于基本功不够和急于求成的浮躁作风造成的。但朱永灵由于十年寒窗的努力,功到自然成了。

还应该肯定一下朱永灵的书法布局。他常把书写的一篇古人诗分割成主次的地位,他写到快结束的一行时,并不把一行写完,而是留几个字的空白,即转入下一行,这一行是次要的部分,是记年月和落款的,而他把未写完的几个字用小一套的字型混合在年月等等之中,形成布局的多变和新奇。他作扇面和对联也多奇特布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