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突破重围扬风帆

2001-08-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凌翔 通讯员 卫华 晓莉 我有话说

在青岛卫生系统采访,记者心中涌动的是一种莫名的兴奋感——

是这里,在全国卫生系统率先冲破了沿袭数十载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旧格局,创出了以盘活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为落脚点的区域卫生规划新框架;是这里,在全国卫生系统率先破除了人事制度上的“铁饭碗”;也是这里,在全国率先搞起了药品集中采购,搞起了对常用药和大宗中标药品零售价下调的向群众“让利”活动,仅“让利”活动,自1999年至今,青岛市的医疗机构便让市民们少花了近亿元!

有人将医改称之为难以逾越的围城,可我们在青岛欣喜地发现,这里的医改已突破重围,扬起风帆。

6000万与6个亿:一个不是神话的“神话”

1995年以前,青岛市85%以上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医疗机构,集中在老市区;而作为卫生战略重点的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中医药等机构占有的卫生资源不足15%;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病床使用率平均不足60%,一级医院仅在30%左右。这种情况,困扰了青岛市卫生局的领导们许多年。几年前,他们终于下定决心,先从市立医院的“扩张”与市中医医院和市第二医院的合并上作起了大文章。

有着80余年历史的青岛市市立医院是青岛的“大哥大”级医院,它地处繁华闹市,占地狭小。多年来,这所医院大多数科室的床位使用率都超过了100%,若按需求,需增加6000平方米的医疗用房;若易址新建,至少需投资5个亿。而与这所医院相邻的建工医院和建材医院,由于主管部门的转体,弄得医护人员甚至难以“糊口”。根据这种状况,青岛市有关部门拍板,将建工医院和建材医院划归到市立医院名下。以前,这两所行业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仅为20%左右,自从挂上市立医院的牌子,竟一下子提高到95%以上。兼并了建材和建工两所医院之后,市立医院又一鼓作气,“吃掉”了市皮肤病防治院、北九水疗养院,还与北海医院和交通医院签订了联办协议,组建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医疗集团。

实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最难的是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格局。青岛市成立市立医院医疗集团,走在了全国卫生系统的前列。

青岛市中医院与第二医院的合并也是如此。市中医院是“全国百家示范医院”之一,多年来这家医院的发展举步艰难,再加上地盘局限,扩建亦不可能。若易址重建,投入的资金也需数亿元。而市第二医院,在青岛众多的医院中,不仅有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还有着占地较大的优势。于是,这两家医院和黄海疗养院又合并到一起,组成了青岛海慈医疗集团这艘“航空母舰”。

近几年来,青岛市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方式,已先后对57个医疗机构的布局、结构、功能进行了调整,使市直属医疗机构由原来的24个减少到13个。有人估算,青岛市医疗卫生系统的这次大调整,若按新建筑工程量计算,至少需6个亿的投资。而通过易地置换等措施,青岛市财政仅仅投入了6000万!

降药费:5年为社会节省医药费用10亿元

1995年,青岛的医药费用年增长幅度竟高达44%,药品费用占医药总费用的比例已高达64%。如此高的涨幅、比重,坑苦了市民百姓。

“要千方百计让药费降下来”——这,绝不仅仅是市卫生局长刘志远一个人的呐喊,而成为青岛市有关部门的一致行动。

为使药费降下来,自1999年开始,青岛市便采取两种方式对药品实施招标采购:一种是对使用量大、列入基本用药目录的大宗药品由医院实行联合集中招标采购;另一种是对其它小批量药品由医院各自实行公开议标洽谈采购。到目前,他们已累计招、议标采购药品63次,招标采购的药品已接近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总金额的40%。招标的药品,其进价平均降低了30%,仅此一项,便向社会让利7000余万元。为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行为,青岛市专门成立了由人大、政协、卫生局、监察局、药检局、财政局和物价局等部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对集中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还建立了360人组成的药品评标专家库。

为使药费降下来,几年前,青岛市便出台了《实行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办法》,在全市医院实行了“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医院药品收支结余委托银行于季末收缴,于下季初由市卫生局、财政局根据对各医院的考核情况,合理返还。

经过几年的努力,青岛市的医药费用增幅已由1995年的44%降至目前的10%;明显低于全市GDP(15.2%)和职工平均工资(19.8%)增长幅度;药品费用占医药总费用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64%降至目前的52%,下降了12个百分点。有关部门曾提供过这样一个数字:5年来,青岛市医疗卫生机构共累计为社会节省医药费用10亿元。

“打破铁饭碗”:万余名职工成为“社会人”

1999年3月,青岛市卫生局28家直属单位1万多名职工的人事关系和档案,一下子全都进入了卫生人才市场,实行人事代理。这个举动,在全国卫生系统曾掀起狂波巨澜。

其实,青岛市卫生局推行的这项被誉为人事制度历史性突破的改革,已经过了几年时间的酝酿。在酝酿过程中,他们先试行了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对医院院长实行公开竞争、直接任命等方式选拔,其副手由院长聘任,自由“组阁”;自试行用人制度改革以来,各医疗机构已有281人下岗、转岗分流。

过去,医疗机构如同全国大多数行业一样,“论资排辈”现象严重。青岛市卫生系统新的用人机制,对职工可根据工作需要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

市立医院年轻博士郭新贵,任副主任医师不到两年就被破格聘为主任医师,该院院长孙玉安说,郭新贵是山东省首例采用导管介入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医生,在市立医院,他每年都做300多例心脏介入手术。这在山东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如今郭新贵已带4名硕士研究生。

而某单位一名原为中级职称的医生,在竞争上岗时没能过关,她先是“待业”,后被安排去开电梯。几个月后,又因表现优秀,被重新安排上岗。

人才机制带来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医院的科室与科室、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医院与医院之间。

在青岛的大大小小医院采访,记者感受到了这里对人才的渴求。这,正是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的集中体现。

海慈集团老总李奠基近两年为吸纳高级专业人才,可谓是使出了百般招数。他们为吸引来的全国拔尖人才在海滨住宅区购买高档公寓房,还带有车库;他们为吸引来的高级人才在合资企业“参股”、“入股”。“财大气粗”的大医院吸纳人才有道,而“弱小”的医院也不甘示弱。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第四医院,由于比较偏僻,留不住人才,至今人员缺编。从两年前开始,这个医院也制定出了许许多多的优惠政策,去吸引人才,去“挖”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