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家胜篆刻集》后记

2001-08-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拜师是做学问的前提。中国是一个很讲传统的国家,在文化的继承上素来把师承关系看得很重,把门派分得很清。韩愈《师说》的开篇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可见师承之重要。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讲究悟性,韩愈也说:“吾师道也”。这个道,是天道,是地道,是人道,总之是师造化,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对人生的感悟。从这一点来说,即便拜了师,也还是要靠自己,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拜师学艺需要机缘。习书、作画、制印一直是我的业余爱好,没有机会认真的拜师学艺,一直是我抱憾的事情。对于我来说,似乎每一个有机会结识的先生我都认真地请教过,受益匪浅。研习篆刻也快二十年了,但真正对篆刻艺术有了一点认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随着年龄渐大,阅历渐多,积累渐长,理解和感悟也渐深,这多半来自对人生的体味和对生活的认识。伴随着人到中年的压力,拜师于我已经成为一种奢望。其实我是不具备拜师的条件的,因为拜师需要专一,而我喜欢兼顾;拜师需要隐忍,而我喜欢放浪;拜师需要趋同,而我喜欢求异。先天的不足使我走了许多弯路,甚至“走火入魔”。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令我神往,常常会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大喜大悲。有时候甚至会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令狐冲、张无忌那样,稀里糊涂的遇到个神仙或是得到一本秘籍,修炼成一种艺术上的盖世神功。然而,希望终归是希望。我始终没有机会得到师傅的耳提面命,也没有能够求到仙方秘籍,还是得“点灯熬油”,利用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进行“自我修炼”,居然也有幸参加了一些大展,并得到一些业内人士的首肯。心下窃喜,有一种侥幸的感觉。

拜师的方式其实很多。我的方式就是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大师的作品。我信奉:简单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因此,无论是我的书法、绘画还是篆刻作品,总是试图从传统艺术中寻找答案,总是追求古典的隽永和浪漫,渗透着古典的气息和精神,少火气,多平和;少张扬,多恬淡。力图追求朴素的风格,高雅的气质,无我的境界。三年前,我曾撰写一联:做简单事,存平常心。似乎可以表达我的心境。

这本集子里收集的是我十几年来的作品。因为“业余”,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然而“敝帚自珍”,想想十几年的心血,都印证在这“雪泥鸿爪”之中,终究难以割舍。这也算是我拜师的一个机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