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事业的哲学反思——《结合论》

2001-08-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理论创新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在走向全面创新的时代,应当如何积极推进创新事业,中宣部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董京泉研究员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结合论》(2000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初步构建起关于结合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体系。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如下:

一、“结合”之道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机制

该成果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创新的结果。我们党八十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什么时候结合得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就走弯路,遭受挫折。在今天,结合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机制。”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言,“结合”的首要前提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的逻辑起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的核心问题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对“结合”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论》作出了这样的概括:“关于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是贯穿和主导人类认识史的主线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把握整个世界,对革命和建设事业进行深刻分析、科学预见和整体推进的重要方法论。”

二、结合是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和演化的重要机制和方式

该成果指出:结合是任何具体的现实的矛盾形成的基本前提,是沟通矛盾内部之本质关系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的枢纽和重要机制。没有结合,就不能形成具体的矛盾,就没有现实的矛盾运动,对立统一规律也就不可能作为一个根本性的指导规律被揭示出来。结合与反结合的范畴以及结合的一般方法论,是我们观察、分析、研究事物和问题的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产生、存在和演化机理的理论和方法,因而它应当成为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论的基本任务是,帮助人们科学地探索事物之间结合的规律,分析问题和做好矛盾性质的转化工作,把握和优化已有的结合体(包括探索最佳结合点),探索如何构建最佳结合点、最佳结合体的方法和途径,从而继续做好相结合的文章,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三、关于结合的基础

该成果认为,结合的基础是物自性、互需和共同点,其中物自性和共同点决定了结合的可能性,互需决定了结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该成果指出,要实现优化结合,达到最佳途径与最佳效果的统一,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和环节:第一,要明确结合的目的、指导思想、主导价值、理想蓝图,形成结合的理论构架;第二,要选择或培植出合目的的结合要素,并将其激活;第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结合要素与整体的关系;第四,要认识边界条件,控制环境参数,促其“基核”的形成和扩展;第五,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结合点、结合度、结合机和最佳结合点;第六,要建立起相应的反馈调节机制和体制。

四、关于结合方法的运用

该成果认为,结合方法运用于构建统一体和分析解决矛盾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形。(一)结合方法之于非矛盾差异向矛盾统一体的转化。其要点是:要考察需要结合起来的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看其是否具有结合的可能性,双方是否有某种共同点;要造成可以使它们发生结合关系的环境和条件。(二)结合方法之于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其要点是:通过斗争,从对方最大限度地攫取能量;集中打击敌方的弱点或薄弱环节,最终消灭或瓦解掉对方。(三)结合方法之于非对抗性矛盾之处理。其要点是:全面把握和调整双方关系,促使矛盾双方各得其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控制对立双方的斗争,将这种斗争性质置于手段、过程和被制约的地位上。(四)结合方法之于从对抗性矛盾向非对抗性矛盾的转化。其要点是: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揭示对立面之间既有的共同点,并积极昭示和宣传这种共同点;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扩大这种共同点;既要有必要的斗争,又要严格限定这种斗争的范围、方式和程度,作冷处理。

五、创新的奥秘在结合

该成果认为,结合是创新的重要机制和根本途径,结合是创新之源。

《结合论》从结合机制的视角将创新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整合式创新:根据结合基础的要求对结合要素进行必要的修正;以适当方式将相关的事物或要素组织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创造条件,揭示和扩大要素之间的共同趋向;适当控制结合要素之间的斗争,把握好“度”。(二)重构式创新:采取适当的结合方式;把握改变结合方式的时机和条件;把握要素之间的结合度。(三)适应式创新:对环境和条件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对结合体的性质、结构,诸要素的特点、地位以及这种特点和地位变化的趋势进行全面考察;对新的环境条件对结合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预测。(四)注入式创新:根据实践的需要和结合的基础,选择应当注入的要素和信息;根据结合体的特点和成熟程度,正确把握新要素或新信息的注入时机;正确确定注入的部位,正确处理注入(引进)与消化和创新的关系。(五)脱壳式创新:选种,即正确地选择“基核”;育种,即在相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提供较好的条件;助产,即在基核成长到可以脱离母体之时,要帮助它顺利地实现“反结合”,脱离旧的结合体而独立。

六、结合的理论方法对我国发展战略的启迪

该成果认为,在21世纪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最重大课题、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必须做好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相结合的大文章,而要这样做,就必须探索和明确它们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和相贯通的一系列中介环节,关键是要把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到一切发展战略的首位,抓住“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教育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推进,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这整个过程中,要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只有如此,才能使伟大的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成员,才能比较充分地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