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海渔业呼唤科学

水质污染、资源衰退、网箱养殖由盛而衰 立体化、生态型、自然增养殖展现生机
2001-09-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杨连成 我有话说

休渔期过后的南海渔场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料中的“千帆竞发鱼满仓”的喜人场景。记者连日来随渔船出海,穿行在珠江口东区3200平方公里的万山群岛海域,接触到的渔民和海洋渔业专家,无不对海洋渔业的现状表现出深切的忧患,而对新的科学养殖方法寄予厚望。

逝去的辉煌

万山群岛是广东省的六大渔场之一,这里具有捕捞价值的鱼类200多种,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曾使这里的渔民富甲天下。70年代,这里有“一船鱼虾一船金”的民谣,每当渔船归来,岛上男女都会自发地奔向海边,分享丰收的喜悦。90年代初,这里甚至有“50万元是贫困户”的说法。许多内地农民纷纷慕名而来,脱鞋下海,造船赶潮,围湾养殖,发起了海洋财。万担桂三个海岛镇投资2000多万元,发展了5400多个养鱼网箱,昔日的孤岛成了富庶美丽的“海上明珠”。桂山岛在1991年上半年,仅网箱鱼排一项就销售各种名贵鱼类148吨,出口创汇1626万港元,进出万山群岛的6条国际航道也出现了少有的拥挤和繁忙景象。

遗憾的是,这种“看天出海,靠渔发财”的富足生活已成为海岛上过去的辉煌,进入新世纪的万山群岛,出现了令人揪心的工业污染、超负荷养殖以及海岛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过量滥捕和盲目围垦使有限的海洋资源日益枯竭。每到春秋两季和台风季节,海底有害物随风泛起,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形成了可怕的赤潮灾害,造成渔民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经过20年单一发展的海水网箱养殖,降低了海水的自净能力,鱼排上常年沉积的饵料残渣及鱼类排泄物,破坏了原来的海洋生态系统,使辉煌一时的网箱养殖濒临绝境,海洋捕捞也入不敷出,无望而又不甘心的渔民在作苦苦的挣扎。

渔民的无奈

桂山镇农林水办公室干部邓福恩告诉记者,1998年发生的那场赤潮,给水产养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仅桂山湾当年就损失了1500多万元。如今桂山岛每天有100多吨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海湾,造成水质严重污染,赤潮和鱼病不断发生,渔民连年亏损,岛上1500多常住人口拖欠银行的贷款就达819万元,连利息都难以支付。

渔民张齐带一家有100多个网箱,从1998年以来,共亏损了200多万元,只好在桂山岛上开了一间餐馆,但由于渔业严重滑坡,餐馆生意也不景气。渔民邱老板有一艘60匹马力的渔船和21个网箱,拖网船单次产量从过去的15吨下降到不足1吨,而且优质鱼越来越少。捕捞不成,养鱼亏本,只好改做贩运鱼饲料的生意,但由于养鱼户多是债台高筑,使他愁得不知何以谋生。来自中山市农村的罗老板一家曾经靠40个网箱致富,近年来放养的海水鱼成活率不到四成,他对记者说,去年净亏了10万元,今年可能会亏得更多!

希望的曙光

振兴渔业的出路在哪里?按照渔民的指点,记者乘渔船来到毗邻香港大屿山海域的小蜘洲岛,参观了珠海市渔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安东正在进行的国家级研究课题“细洲湾海洋经济鱼类生态增养殖示范基地”。

这是一片约15万平方米水面的海湾,课题主持人按照鱼的生态类型、食性和对饵料、生存空间以及生殖环境的不同需求,用围网等科技手段,在已定海湾内实现立体化、生态型的自然增养殖。

安东介绍说,他在海水的中上层养殖蓝园参和竹夹鱼,下层养殖大黄鱼、鲷科鱼,底层养殖比目鱼、日月贝、蟹等,在沿岸礁石处养殖石斑鱼、褐鲳鱼和裸胸鳝等,这样既充分利用了饵料,又避免了自身污染,形成了鱼类互助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从两年多来海湾围网环境生态养殖的技术指标分析,安东认为这种围海生态养殖与网箱养殖相比,具有接近生态环境,可实现持续发展,投入少,推广价值大等优点,按照每个自然海湾围网2万立方水体,每立方产8斤鱼计算,同等的海湾可实现年产4000吨鱼,产值可达1.2亿元。

安东兴奋地告诉记者,待实验成功和条件成熟后,如果这一科学放养方法能够推广到全国,不仅渔民会有了新的更牢靠的饭碗,而且会使整个海洋环境得到彻底的改观,形成到处是渔业资源保护基地,到处是天然的鱼苗繁殖场所的喜人局面,我们期盼的海洋渔业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现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