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旗渠畔鸿雁情

2001-09-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崔志坚 我有话说


“抬头一线天,低头白河滩,对面能说话,走路得半天”,这就是河南省林州市邮政局乡邮投递员马常青奔波12年磨破100多双胶鞋的地方——平均海拔1300米的石板岩乡。

背上邮包踏上太行山崎岖小道那年,马常青17岁,每天至少要走40多公里的山道,不过那时的石板岩信息闭塞,信件、报刊尚少,每月还有旱涝保收的90元工资,同学中不少人还羡慕呢!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拿90元工资的马常青却成了寒酸的对象。看到同龄人中有的骑上了摩托、住上了新房、成了万元户、十万元户,马常青动心了。但那些期盼的眼神打消了他改行的念头,那是山里人从他手中接过一封封信件,一张张报纸,一本本杂志时,发自内心的期盼和感激。

马常青注意到,每次送报纸到郭家庄,李万立总会凑上来翻看报刊,几次劝他订份报纸,总是摇摇头,一打听才知道,李万立是村里的贫困户。于是,马常青就自己掏钱给订了一份报纸和一份杂志,李万立比较了报刊上的各种信息后,一门心思扑到了养殖蘑菇技术上,利用本地丰富的木材养殖起了蘑菇,很快年收入达到了万余元,由村里的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还被评为林州市星火科技先进个人。多年来,马常青先后拿出3000余元为群众订阅了40余份报刊。

1997年农历腊月初二是马常青终生难忘的日子。举办婚礼的大喜日子临近了,那天一大早,母亲就催他去弹棉花,还没出门,接到了两封从东北和山东发往高家台、贤麻沟收购柿饼的加急电报。柿饼是当地山里的主要土特产,许多人家将柿饼当成了致富的“敲门砖”,年关已近,柿饼出不了手,年货也进不来,如果耽搁了生意,年都过不安稳。想到这儿,马常青也没听清母亲嚷了句啥,放下棉花拿起电报就冲出了家门。刚送完一封电报,路上有人捎口信来说,他母亲去弹棉花的路上出车祸了,伤得很重。马常青犹豫了一下,但还是送完第二封电报,才赶去医院,可他来晚了。四岁时,父亲去世,如今,相依为命的母亲又在他的大喜日子临近之时离他而去。

人生的不幸没有摧垮马常青,他仍像一只传佳音的鸿雁,往返在红旗渠畔。12年来,他递送的电报、信件等共4.8万余件,报刊360余万份,无一差错。全乡的报刊订户也由当初的80多户发展到目前的430余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