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教授感受新学年

2001-09-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袁新文 我有话说

新世纪,新学年,新气象,新笑脸。到大学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你会发现,刚刚开学的首都高校处处喜气洋洋,生机盎然。在教坛辛勤耕耘了几十个春秋的老教授们,感受更与往年明显不同。在他们的眼里,新学年就像朝阳一样,令人振奋,给人希望。

杨以涵教授:我觉得自己年轻了

华北电力大学的杨以涵教授近来感觉特别爽。9月3日,记者在北京的校园里见到他时,他满面春风,一直乐呵呵的。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一见记者就紧张,其实你应该去采访年轻人,他们心气高,干劲大,比我这个进入倒计时的人强多了。”

其实,杨教授的心和他的学生们一样年轻。作为著名专家,75岁的他在我国电力学科领域已拼搏了半个多世纪,可谓功成名就。可他多年来一直有个夙愿,就是完成几项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拿几个大奖。谈起这些,杨教授兴奋地说:“看看周围的年轻人,我觉得特别欣慰,他们勤奋、敬业,有创新精神,跟他们在一起,我感到自己年轻了好多。”

谈起新学年,杨教授显得有些激动:“一开学,我就觉得与过去有些不一样。过去学校开会,领导经常是报喜不报忧,可前几天的会上,校长既鼓舞士气,也不回避问题。让人觉得挺新鲜。”

杨教授告诉记者,新学年伊始,刘吉臻校长就提出明确的办学思路:“抓住一条主线、构建两个体系、营造一个氛围、实现两个提高”,简称“1212思路”。刘校长对这个思路的具体含义做了解释,就是要结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紧紧抓住“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主线,构建面向新世纪适合本校特色的学科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的高效灵活的校内管理体系,努力创办一个良好的办学氛围,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杨教授说:“我觉得这个思路很实在,很可行,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很重要。作为老教师,我很想在自己的领域多干点事,更好地回报学校。”

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在课题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他主持的小电流接地系统研究、光学电流护感器研制等项目最近有了新进展。“在新学年里,我们也像要上赛场的运动员一样,状态兴奋,信心十足,力争搞出高水平的成果来。到时候见你们记者也就不紧张了。”杨教授再次爽朗地笑了。

庄绎传教授:三个新学年,印象最深刻

9月4日,记者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采访庄绎传教授时,看到学校办公楼门前挂起了鲜艳的红灯笼,校园的喷泉吐珠溅玉,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庄教授告诉记者,学校马上就要庆祝60华诞,师生们正用实际行动落实“七一”讲话精神,向校庆献礼呢。

在北外学习、工作、生活了整整50年的庄教授,对学校的感情特深。“在这里呆了这么多年,有许多事情令人难忘。就说新学年吧,时代不同,特点也不一样,但有几个新学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庄教授说,“1950年底,我们踏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来到北外的前身‘外国语学校’读书。当时办学虽然还不太正规,条件也比较差,但师生们的精神面貌非常好。大家学习、工作都意气风发,整个学校充满着朝气和活力。”说起这些,庄教授显得很激动。

“文革”结束,高考恢复,择优录取的新生迈进大学校园,那个新学年让庄教授至今难以忘怀。“同学们耽误了十年,渴求知识的心情非常强烈。他们拼命读书的劲头真大,校园里书声朗朗,不绝于耳。这批学生成绩很好,可是目前留在国内的不多,大多出了国。”说到这里,庄教授似有些许遗憾难于言表。

在庄教授看来,这个新学年的确与往年不同。这不仅因为学校将迎来60年大庆,还有许多让人高兴的事。奥运申办成功,加入WTO在即,作为外语院校的学生,感到由衷高兴。许多学生学了“七一”讲话,深受鼓舞,就连平时不太关心政治的学生,也谈论起了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

吕国蔚教授:学生午变得成熟了

一开学,首都医科大学2000级学生没有上课,而是走进社区,走进胡同,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当他们穿上白大褂、被称作“医生”时,他们的心情别提多激动。这是他们人生第一次,也是新学年的第一课。深受学生尊敬的首医大著名专家吕国蔚教授感慨地说:“这一课对学生们很重要,很必要,能让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他们成长、成才大有好处。”

作为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吕教授15岁参加革命,16岁入团,21岁入党,在党的直接关怀与培育下,由一个“红小鬼”、“土八路”成长为新中国的教授、专家,亲自经历了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洗礼。前不久,在学校组织的学习“三个代表”征文活动中,他的文章荣获一等奖。言教不如身教,学生们谈起吕教授总是肃然起敬。而吕教授却说,学生们虽然学医,但关心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有政治敏感,比以前更成熟了。在首医大,在新学年,许多老教师和吕国蔚教授有相同的感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