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视鲁迅作品舞台改编热

2001-09-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首都舞台兴起一股鲁迅作品改编热。如果说实验话剧《故事新编》、民谣剧《鲁迅先生》只是开了个头的话,那么近日演出的话剧《孔乙己正传》及小剧场话剧《无常·女吊》则将之推向高潮。它们或唱出自己对鲁迅和其作品的理解,或重新演绎鲁迅作品、重组鲁迅笔下的人物,并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剧作的出现虽然活跃了首都舞台,勾起了人们对鲁迅作品的重温和关注,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引起了戏剧专家和鲁迅研究专家的广泛议论,并再一次引发了名著如何改编的争议。

解读还是戏说

这些戏剧作品最大的争议是“解读鲁迅,还是戏说鲁迅”。鉴于鲁迅小说均为短篇,且故事性不是很强,因而编导均展开自己的想象,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创作,这本无可厚非。莎士比亚剧作就被无数人以不同的理解演绎过。戏剧专家和鲁迅研究专家们也不主张完全照搬原著,但至少要体现原著精神。可有的改编却完全是借着鲁迅说自己的事,于是《孔乙己正传》中的孔乙己就以鲁迅父亲为原型,饱尝人生四大喜事和四大悲事;丁举人也由幕后走到台前,成了孔的怨家对头;孔乙己与几个女人的纠葛更被大肆渲染。这与人们印象中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大为不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孟繁华博士对此尖锐地指出,这种演义太拙劣了,丁举人完全是脸谱化的,而孔乙己与四个女人的关系太市场化了,虽然该剧用了正剧的形式,但仍是“戏说”鲁迅和孔乙己。

外国文学专家童道明则不同意这种“戏说”的说法,他认为编导古榕为此用了三年时间研究、改编鲁迅作品,是认真的,下了功夫的,不是不严肃的“戏说”。况且古榕从鲁迅对笔下的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偏爱,及鲁迅在1923年其小说集《呐喊》自序中所言的“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的话中感觉到孔乙己与鲁迅的特殊关系,因而将《孔乙己正传》划为“戏说”有失公允。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富仁则认为,话剧《孔乙己正传》更多的是停留在以前对鲁迅的《孔乙己》的理解上,即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并将孔乙己的悲剧归结为他与丁举人的个人恩怨,这有些简单化。

小剧场话剧《无常·女吊》带有荒诞的实验色彩,但并不晦涩难懂,它将鲁迅的小说《伤逝》、《在酒楼上》、《头发的故事》、《孤独者》及散文《无常》和杂文《女吊》中的人物重新组合,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知识分子涓生的堕落史。虽然它远未达到鲁迅作品的深度,但剧中关于“真诚”的探讨还是有些鲁迅意蕴的,尤其是反映知识分子的郁闷、困惑、压抑和无奈,还是很形象的。孟繁华、王富仁认为,它至少是“得其意”,并非“戏说”。

然而,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认为,无常与女吊两个舞台形象并非鲁迅笔下的那样神秘又刚烈,因为在鲁迅笔下这两个形象是阴间正义的化身,但在此剧中却成了小丑和泼妇,因而这两个形象剧作者把握得不够好。

形式大于内容

鲁迅小说体现的意境是沉重的,但话剧《孔乙己正传》和《无常·女吊》的舞台展现却是十分热闹,甚至有些花哨。戏剧是要与观众做交流的,形式活泼可以吸引观众,也可卖得好的票房,但形式大于内容,也使人感到不满足。

《孔乙己正传》的编导古榕本来搞了个同名电影,因与电影公司打官司,影片迟迟未映,于是干脆搬上舞台。此剧开排前,即声称找不到称职的男主演,一时沸沸扬扬。剧中大量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把电影中的风景画面与舞台内景相穿插。有人对此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影剧合璧的典型。但很多人持有异议,认为冲淡了舞台表现。有的观众对此剧后半部两分钟即换一个景表示看得太累。虽然此剧主演王洛勇的表演获得一致称道,剧场效果也很热烈,台上摆放了明清家具,布置堪称豪华,但无奈剧情实在离鲁迅太远。王富仁说,鲁迅写《孔乙己》更多的是展示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作用,及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其性格及精神上的缺陷。话剧《孔乙己正传》显然没有达到这一高度,因而热闹过后,少有余味可品。

《无常·女吊》演出形式则更为热闹,大屏幕投影、真人与假人同台、一人饰多角、说快板,最后四位演员一起升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戏剧评论家黄维钧说,剧作者将鲁迅几个不被人熟知的小说演绎至此是难得的,此剧表现了主人公孤独、落寞及由有为走向颓废的无奈,这与鲁迅几个作品的意境是相符的,也很有现代感。但由于把几个人物糅在一个人身上,因而每个都只是点到为止,使剧作只停留在浅层次上,不如鲁迅作品有深意,更缺乏鲁迅作品的文学氛围。

通俗并非流俗

鲁迅作品给人的印象是比较理性,一些年轻学生反映很难读懂。用戏剧形式通俗地将之在舞台展现,有一定的难度,可对观众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黄维钧说,鲁迅的作品适宜于搞实验戏,但以往很多实验戏都忽视观众,生涩难懂。《无常·女吊》的导演王延松以“实验戏也要让观众理解、让不看鲁迅小说的人也能看懂此剧”的导演构思是正确的。虽然此剧远不如鲁迅作品深刻,但能让一些年轻人看得下去,有些人还表示要回去读鲁迅原著,这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但通俗并非流俗,不能丢失鲁迅小说的魂,不能只是借鲁迅找卖点。许多人对《孔乙己正传》和《无常·女吊》更多地考虑了市场因素而感到遗憾。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田本相即认为《孔乙己正传》中的婚礼与丧事的冲突只是为了制造剧场效果。

对目前出现的这股鲁迅作品舞台改编热,王富仁说,鲁迅的作品从未热过,但也从未被人忘却,这说明鲁迅作品深刻,是永不过时的。以前把鲁迅神化,改革开放后重新审视鲁迅,以当代审美观照鲁迅作品,这是社会的进步。相比以前几部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电影,他认为这两部戏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不是刻板地原文照搬,这种创作方法是可取的。剧作家郭启宏也认为这是对鲁迅作品人文价值的重新发现。孟繁华则指出这股鲁迅作品改编热暴露了目前创作和想象力的贫乏,剧作家只能到名家名著那里找题材。而名著的改编应慎重,剧作者要具备与大师对话的能力,要为名著增光添彩,不能只拿名著作招牌,更不能糟践名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