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入世:如何应对人才争夺战

2001-09-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周晓曲 特邀嘉宾:中国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通 我有话说


本题提示

有识之士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人才市场。因为外国的企业和人才中介机构进入中国后,他们在待遇、管理及技术上的优势,将使我国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向外企——

记者:中国加入WTO后,各行各业都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机遇和挑战。有学者认为,这种冲击各行业会有一些,但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的问题,对此,您怎样看?

王通讯:的确如此。“入世”以后,外国资本和技术将涌进中国,意味着“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但最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为,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不可能带来很多的人才,他们需要的人才要在中国招聘,如摩托罗拉中国公司1997年的雇员有1·5万人,其中,中国雇员14700人,外国雇员300人,到1999年,外国雇员降为不到150人。像摩托罗拉公司一样,这些外国企业,他们能给高的工资待遇,能提供更好的创业和培训机会,因此到那时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我经常到中关村去,这儿是个中国公司,隔壁就是一家外国公司,这家公司每月工资5000元,那家外国公司给你10000万元,你去哪家?同时,如果说过去的竞争属于“远距离竞争”的话,那么现在将变成“直逼前沿”。特别是互联网出来之后,使这种竞争成为“零距离竞争”。

记者: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零距离竞争”。

王通讯:“零距离竞争”就是说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人才的竞争已没有空间的限制,无论你在南极,还是在北极,只需轻轻将鼠标一点,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同时了解到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将使人才竞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

记者:那么,哪些人才、哪些学科是短缺并受欢迎的?目前我国人才存量状况如何?

王通讯:由于“入世”带来行业兴衰,传统产业人才过剩,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因此,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将颇受欢迎。具体来说就是国际化经营人才、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外语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保险人才、旅游人才、心理咨询人才、研究与开发人才。其中那些既懂金融又懂法律,既懂国际贸易,又懂英语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四种人才将大走其俏并成为争夺对象。然而,目前我国共有专门人才总量为6075万名,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为2870万,本科以上专门人才仅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大专以下层次供大于求,高新技术人才的整体短缺将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按照联合国最新分类,高新技术中包括的信息、生命、新能源与再生科学、新材料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环保科学和管理科学,这方面真正的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我国更是奇缺。

记者:面对目前我国现有的人才状况,面对“入世”,您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吸引、留住人才?

王通讯:要吸引、留住人才,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去重新认识、升华和梳理过去的有关人才问题的认识、想法、规定乃至政策,从国际惯例的角度去研究如何适应“入世”的需要。但最关键是要研究制定和实施我国的人才战略。

记者:我国应该怎样研究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

王通讯:凡战略都是关系到事物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思考。人才战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入世”以后,我国不仅面临着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人才个体和人才群体素质上的竞争,而且还面临国与国在人才战略层面上的竞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去年五月份给美国国会提出的一份人才引进计划,将原来的每年引进的人才数量11.5万人,扩大到20万人;美国移民小组,去年通过一个法案,撤销外国科技人员在美工作的限制。这也是为了留人,是运用法律武器、外交武器留人。英国在2000年向信息技术人才放宽了“劳动许可证”制度。另外,芬兰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只要某个外国人掌握高科技,那么对你可以降低税率,降低到当地纳税人的58%。国际上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已经展开,作为即将入世的中国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自己独到的人才战略,以确保立于不败之地。

要制定人才战略,首先应该注意避免两个问题:一般化和雷同化,还要防止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意义的所谓“战略”。

对企业而言,要尽快建立起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人事管理走向现代化。一些国外先进企业的人才战略可以借鉴,比如说摩托罗拉的人才“本土化”战略,日本企业的“模仿型人才战略”等等。

对政府来说,应该从国际惯例的角度去研究如何适应“入世”需要;注意更新观念,制定出前瞻性、高屋建瓴的人才战略。与此同时,要抓紧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完善,尤其是注意其中与人事人才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方面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劳动合同方面的以及外国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准入方面的等等,从而建立健全更加符合国情、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