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好农民的孩子

2001-09-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邱小凡、陈专 我有话说

九月的江浦,满目绿色,一派丰收景象。从宁合高速公路下来不久,便进入由两排高大的水杉树构成的绿色通道,尽头便是行知小学。前不久,“全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也在这里挂牌。

在校园足球场北面水杉林中,我们找到了正在忙碌的杨瑞清。自本报发表《一个可亲可敬的乡村小学教师》一文后,南京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作出了向杨瑞清同志学习的决定,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学习活动,杨瑞清也因此成了当地的热点人物。对于自己的成功,杨老师非常冷静,他说;“现在社会已经给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事业平台,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珍惜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树立机遇意识、资源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定心定位定目标’;抱定一个平常心,扎根农村教育好农民的孩子,把事业做大做好。”打开话匣子的杨瑞清滔滔不绝:“很多人都很关注成功,而我对成长更重视。”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对于生命的体验转化为教育理念,让素质教育之果结满行知小学。

自从去年9月杨瑞清被评为全国十杰中小学青年教师以来,今年又获得了全国师德标兵、江苏省劳模、南京市优秀党员等殊荣。回顾20年所走过的道路,他指着自己名片上的一句话,激动地告诉记者,“最令我心动,也是最能反映我的心愿的就是这句:‘让农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这个想法来源于陶行知。这些年来,我想到的最多的人就是陶行知,读他的书,研究他这个人,他成了我的亲密师长和朋友。

“从理想到现实最重要的环节是知和行的统一,如何统一,我的行动准则是‘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在上个世纪的20年,我的生命状态可以概括为‘生根’。生下了理想之根,事业之根。但尚未开花结果,要为社会作出贡献,仍须不断地努力。

“乡村是我生长的土壤,也是自己理想根植的土壤,由于媒介的宣传,我有了点名气,也有人说行知小学庙小,装不下我这个‘大和尚’,这是他们不了解我。陶先生的‘人生为一大事来’的思想已深深地植入我的心田。我常想‘大事’是相对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大事是由小事积成的,小事做到了极至就是大事,相反,一心只想做‘大事’而不愿沉下心脚踏实地做小事,结局很可能是无功而返。这几年我不断感受和体会的是‘小里见大,乃是真大;平中出奇,乃是真奇’。”

他带着记者参观了新租的200亩地,这里将布上菜园、苗圃、桃园、池塘,建设成为中小学生的农业实习基地,城里的孩子在这里将学习农业科技、种植技能,体验农村生活。他希望以教育的产业化、扩大对外交流带动行知小学的发展。“今后20年,我的生命状态应该是‘生长’”,他做了一个蓬勃向上的手势,“理想信念、行知思想、乡村教育,要长成一棵大树,开花结果,为社会作贡献。教农民孩子,办行知小学,仍然是今后我要用生命关注的焦点。这也是我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为实现农民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我想办三件事,一是盖好房子,实现现代化。争取用三年时间实现1000万元投入,建成现代化的校舍。二是办好学校,实现社区化。用三年时间,按照‘乡村大教育’的思路,争取形成人人受教育,人人办教育格局。三是搞好研究,实现集约化。办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团结更多的同志进行素质教育的协作研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