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品高学富

2001-10-0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赵和平 蔡闯 我有话说

与赵发潜老师交谈,最大的感觉就是平和自如。就像他的书法作品,气韵生动而意态端庄,绝无故作惊人之笔的肤浅,更无趋向流俗的媚态。

“我搬了两次家,”他说,“把十几筐字全烧了——看不上了。”那是赵发潜积几十年心血写下的作品,可是被他自己否定了。

“品高,学富”,赵发潜非常赞赏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对书家提出的两条标准。他说,所谓“品高”,就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过硬的人格标准。国画大师李可染说:“心不静,品何以境?”唐代书家柳公权称:“心正笔则正”,都是告诫学习书法的人,一定要把锤炼品格放在第一位。

赵发潜,山西汾阳人。初中毕业后,参加了北京艺术学院的招生考试。那是他第一次走进省城太原,也是北京艺术学院第一次到山西招生。从那时起,赵发潜走上了艺术之路。之后,他成为北京市宣武区少年宫的美术、书法教师。教学过程中,他非常强调基本功训练,始终教导学生:“学写字要从楷书学起。不从正入,不能变出。人要正,字也要从正入。”

“教学生写字,不一定要让他们都成为书法家,”赵发潜说,“书法有很多益处。它能让人端正心态,克服困难,加强修养,持之以恒。”几十年的书法教学,让他总结出一套规律:“书法好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也都不错。”

教学相长。经过长期的磨练,赵发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部分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及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1990年密云水库建库30周年,他应邀书写巨碑以示纪念。尽管声名日隆,但他一直遵循着自己的人格标准和艺术追求,潜心钻研,宁静致远。他说:“精于一则尽善,遍用智则无成。”他强调作品必须有“大气、灵气、书卷气”。在他的书桌前,社会上的种种诱惑,都变得黯然无光了。

对于“学富”,赵发潜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强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初学魏碑时,他得到半本“郑文公碑”。清末学人康有为称郑文公碑为“圆笔之极轨”,但赵发潜亲赴山东掖县考察,发现此碑笔法绝非圆出圆入,而是方圆兼备。由此更坚定了他的信念: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认真钻研。他对学生说:“选帖一定要慎重,最好多备几种不同的版本以资对照,这样才不至于被误导。”

数十年来,赵发潜日日临池,未曾间断。他坚信传统不是旧的、老的,更不是死的,真正的经典艺术不会过时。他的每幅作品,都可以看出其深厚的传统功力。

但是,他反对不求创新,一味“死”写。他说,写一手“柳”字、“欧”字,写得再好,不过是重复前人,算不上创作。搞艺术,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论在教学中还是在他自己的书法实践中,他都坚持学习前人、越超前人。加之他曾研习油画多年,对造型与色彩的理解更为敏感。坚实的传统功底与广博的艺术视野,令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奇正相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尽管赵发潜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仍坚持学习,乐于创新。他说,人的一生就是学做人、学做事。做人,就是立品立德;做事,就是勤奋工作、敬业乐群。他说:“书法不能浮躁,做人更不能浮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