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农”字文章

2001-10-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劲松 我有话说

杨镇一中坐落在北京市顺义区潮白河东岸的平原上,地处农村,学生80%来自农村。几年来,该校大做“农”字文章,发展农村特色教育,成效显著,引起了社会的瞩目。

该校建于1951年,是一所纯高中校,现有学生1960人,教师239名,学校占地500亩,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等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50年来,该校积累了丰富的农村教育经验,培养的两万名毕业生中,60%劳动、工作在顺义区的各条战线上。随着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杨镇一中如何进一步办出特色?经过反复分析,他们认为,现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在富有人群中不少人自己学历不高,但希望自己子女享受高等的、优质的教育。而享受不到高层次、优质教育的首先是农民子女。因此,办好农村学校迫在眉睫。再者,近几年,城里人纷纷选择农村有寄宿条件的好学校求学,以洗刷城里孩子特有的懒惰、怕苦等陋习。而目前优质的农村中学太少。杨镇一中作为区重点、高中示范校,在培养目标上,学生升大学是主要目标,对其中的尖子生,目光不光盯在清华、北大上,也要着眼于名牌农业院校,让学生将来成为农业专家、农业院士。

他们的做法是:首先,直接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学校利用北京市艺术教育传统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优势,通过假期、业余培训,每年为杨镇地区培养艺术、体育人才几百人。杨镇建设需要对外引资,学校通过安排投资者子女入学,每年招来投资者20多人。二是学校总体规划上,突出“农”字特色。学校拿出20亩地,作为学生学工基地,搞农机改进、维修和新型农机具的推广。拿出40亩地搞学农,建组培室、生物暖室、高科技农业实验室,主要进行新品种培育,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科学实验。三是建立农业校本课程体系,编写有关农业、农林方面的特色教材,开设农业方面的选修活动课,成立生物和农业方面的科技小组。四是培养了一支热爱农村教育并精于农业技术的教师队伍。生物教师乔秀芹是北京市教学骨干;贾炳升、宫广才利用所有的寒暑假经营组培室。五是开放办学,与农科院、农业高等院校等科研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

近几年来,该校毕业生中,报考农业院校的学生都在几十人,其中有些尖子学生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生物科技小组的王国峰、张波同学分别获生物全国联赛二、三等奖。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该校校长杨春江对记者说,我们准备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再做以下几件事:1.建立农业科技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高档次、高质量,集组培、生物技术实验、优良品种培育、作物蔬菜栽培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成为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的园地。2.建立污水处理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3.种100亩试验田,开辟养殖基地,作为农业科研成果展示地。4.实施农业院士工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