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理解“文明发展道路”

2001-10-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倪迅 我有话说

记者: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样把生产、生活、生态联系起来,作为“文明发展道路”,有什么意义呢?

邹东涛:文明,标志着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一直是人类社会向往和追求的共同理想。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从静态来看,文明是一定时代、一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态;从动态来看,文明则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进程。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人类曾经历了从野蛮到文明的漫长进化。而就文明本身来说,则经历了从不太文明到比较文明、从初级文明到中级文明的不断递进。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物质文明,一切文明都无从谈起。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首先就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经过终生的科学研究,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庞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在远古时代,人们发现自然火灾中烧热的动植物比生的好吃,于是学会了吃熟食,而熟食的摄取则大大促进了人脑的发育与发展。火的应用是早期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进展。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发展,都体现在生产和生活上。因此,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要体现在生产发展上,而且要体现在生活富裕上。

记者:人类文明要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为基础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不是真正的文明。是不是这样?

邹东涛:正是这样。恩格斯曾经提醒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要求我们,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好生态。因此,把生产、生活和生态联系起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

记者:那么,怎么使生产、生活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统一起来呢?

邹东涛:这里首先要注意的是在发展生产时,要合理配置资源,要努力节约资源。因为,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用资源。但地球上的资源并不能无限供给,而是稀缺的。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就必须对稀缺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人类社会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进行的,究竟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最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为此探索了几千年。

记者: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的地方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作了许多破坏生态的事,这应该怎么看呢?

邹东涛: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利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建立在物质财富基础上的精神活动,可以折射出比物质文明更为灿烂的光芒。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在于具有理性,而人类理性的基本表现则在于精神文明。人类正因为创造了精神文明,才会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协调与和谐,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记者:怎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邹东涛:人类不仅懂得要发展经济,而且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新概念、新思路,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我们只要坚持这样做,就可以开创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