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学校长访谈
2001-10-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 英 本报通讯员 沙志平 我有话说


杨继昌,1946年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原江苏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硕士学位。历任原江苏理工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主任、副校长。1991—1993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作访问学者。2001年8月任江苏大学校长。

杨继昌教授长期从事激光表面加工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他研创开发的汽油发动机汽缸盖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集机械、液压、微电子技术于一体,成功应用于跃进汽车集团缸盖生产线,在国内汽车行业属首创。他主持的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原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进入新世纪,由原江苏理工大学等三所高校合并组建的江苏大学已宣告成立,一所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性综合大学正式诞生。为此,记者日前走访了该校校长杨继昌教授。

杨校长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高等学校存在一个新的角色定位和社会适应问题。从总体上看,教育的地位在提升、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在加大,这既给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压力。教育工作如何不辱使命,认真做好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主动适应”、“全面提高”两篇大文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首要问题。

杨校长告诉记者,办学知名度与社会贡献度是紧密相关的,有贡献才会有地位、才会有发展。为此,江苏大学将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做到改革与发展并重、规模与质量并重、外延与内涵并重、特色与基础并重,加速学科整合、实现超常规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具有理工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使学校真正成为江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阵地,成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建设力量。由此,江苏大学“十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将实现7个方面的突破:

办学规模有突破。进一步优化校内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在校生总规模初定为3万人,其中本科生要适度发展,规模为25000人;研究生要大力发展,规模为3500人;远程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要协调发展。

教学改革有突破。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知识重组、重视专业应用方向的多元化、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发挥度,全面提高人才质量,争创全国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学科建设有突破。提高工、医,发展文、理,拓展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形成新特色,力争使全校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10个左右、二级学科博士点达20个左右、硕士点达到60个以上。

科技创新有突破。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技术和信息的综合优势,重视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实现科技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突破。每年科技经费要达到亿元以上、科技论文1500篇以上,授权专利50项以上,科技工作要力争进入全国高校50强。

师资建设有突破。强校必须有名师。建设一支富有理想、敬业精神强,具有良好师德和创新能力、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江苏大学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全面落实师资培养计划,强化考核和聘任,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实验室建设有突破。以实验室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每年用于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重点建设10个左右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文献信息系统、教育技术现代化工程)、10个左右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基本建设有突破。全面实施校园建设计划,大力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和师生生活条件,完成综合教学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建设生态校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后,杨校长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表示,江苏大学的组建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全校师生将励精图治、再创伟业,实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新跨越,为科教兴国、为经济发展再作新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