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部不朽的交响曲

故人情
2001-10-24 来源:光明日报 高莽 我有话说


德伦先生住院已经多日。今年早秋,准备去外地出访前,我到协和医院去探视先生。推门走进病房,发现空空如也,连病床也不见了。我心里一悸。找到护士以后,才知道是家人推着病床送他去透析了。我等了半晌,仍不见大师归来,又问护士。护士告诉我,透析需要大半天的时间。于是我信手画了一张小画,作为留言便走了。我相信这位乐天达观的老人一定会战胜病魔,还会和我们谈天说地,还会重新登上舞台,操起指挥棒,继续为发展中国交响乐而尽力。我准备从外地归来后再去医院看望老人。

10月19日上午,我刚刚从莫斯科归来仅一天,突然得知李老仙逝的消息。我久久不能清醒过来,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今年10月,我在俄罗斯首都路经莫斯科音乐学院门口时,细雨霏霏,我在柴可夫斯基纪念碑前伫立良久。我想到我国一批批音乐学子曾在这里受到教育,更想到50年前走进这栋神圣大门进修的李德伦。

当我踏着金黄的枫叶在莫斯科新圣母公墓里来到肖斯塔科维奇墓前时,我又联想到李德伦指挥他的乐曲的专注神采,还有那萦绕在耳际的旋律。

我认识李德伦先生是上一世纪50年代中期。那时他经历了在上海戏剧界作为演员的鼎盛时期,还有他在延安担任指挥的日子也已成为历史。

那是1954年,中苏友好代表团访苏。我是随团的一名翻译。有一天,旅馆会客室里聚集了很多人,其中有位谈笑风生的英俊壮年,戈宝权先生告诉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德伦。

那时李德伦风流倜傥,神采奕奕,谈起话来妙语横生,尽是趣事。

斗转星移。几十年在风风雨雨中过去了。因为工作关系,我在北京有了较多与他相遇的机会。我住在和平里期间,离中央乐团很近,有的朋友带我去过李德伦的家,还见到了他高龄的老母。李德伦擅长书法、摄影,喜欢绘画,并乐于帮助新人。我在他家里的墙上见过一位少年画家的作品,他曾滔滔不绝介绍那位少年的才气与他的艺术作品的特色。

改革开放初期,我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时,曾邀请李德伦给我们编辑人员讲如何欣赏交响乐。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但是提出两个要求:派一辆车接他,有一位善于操纵录音带的人为他做帮手。那一天,不仅《世界文学》的同仁,就连外国文学研究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所的研究人员得知消息后也都来听他的报告。会议室里已经容纳不下听众了。李德伦一连讲了两个多小时,帮他放乐曲的人做得还算麻利,听众兴致勃勃,如痴如醉,中途无一人退场。大家在他深入浅出的介绍中,得到了有关交响乐的诸多教益。

聆听李德伦讲话是一种享受。他的语言充满幽默,笑话中蕴藏着哲理。

我忘不了1994年2月的一天,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委员会在皇冠酒家文艺沙龙举办迎春联欢会,同时庆祝该会成立一周年。出席会议的大部分都是七十开外的老人。李德伦来迟了,慢悠悠地像一头大象,穿过门框进入会场。主持联欢会的王昆一见李德伦迟到便罚他讲笑话。他毫不迟疑地站住,马上要讲,可是又被王昆制止,让他今天演“压轴儿戏”。他乖乖地坐下来观看大家表演。最后,在众人的要求下,李德伦“发言”了。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笑话,肥胖的大肚子好像装满了笑话。突然,话题转到他当年怎样在“造反派”的管制下天天唱《黑帮歌》。

“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李德伦那沙哑嗓音在沙龙里飘荡。他的声音感染了在场的人,许多人都跟着唱了起来。

应该说,文艺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国家知识分子精华,都为中华民族、为祖国文化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可是在那人妖颠倒的岁月里,祖国文化代表人物们被诬蔑成“牛鬼蛇神”。好在这些老教授们都经历过历史的考验,都相信真理最后必胜,他们忍辱负重活下来,而又有多少人冤死在那个年代?!

联欢会结束后,大家依依不舍地慢慢散去。只有李德伦独自坐在沙发里,低着头,在思考。

1996年11月10日,前来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叶利钦在俄驻华使馆向中国4位对中苏——中俄友谊有突出贡献的文艺界人士颁发“友谊”勋章。李德伦是4位当中年纪最大、资历最老的一人。那时,他已身患重病,行动不便,双腿无力。叶利钦致词时,主人劝李德伦不要站起来,但他坚持不坐,以示尊重。他一手扶椅背,直到听完总统致词。李德伦夫人李珏站在他身边关切地护理他。

叶利钦为他挂勋章时,不无骄傲地说:“李德伦先生曾在我国音乐学院进修过!”说完便热烈地与他握手拥抱。

后来,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时有电话往来。有时他让我帮他找点某方面的资料,有时他向我讲些近来的趣事。有一天,他说他发现一种报纸,上边常有一些我关心的问题。李德伦是音乐指挥大师,但他的专注不局限于音乐,而是周围一切社会问题,包括我的专业。

有的人活着,虚度了一生,没有给人类留下什么有益的东西,人们很快就会把他们忘记。有的人死了,他的事业、他的精神仍然在闪光,在发挥作用,因为他播下了能使人民精神升华的种子。

李德伦先生就是美的播种人,是音乐领域的大师,是一部不朽的交响曲!

(题图素描为高莽所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