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所扛大旗

2001-11-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喻国英 特约记者 卫转业 通讯员 董长军 边军 我有话说

图为该所同志在集体攻关。曹占礼摄&nbsp


这堪称一个奇迹——

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一个编制只有30余人的基层研究所,仅用一年半时间,就以国外同等项目研制经费的十分之一,拿下了空军迄今为止最大的科研项目——我军第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战机仿真系统,创造了国内大型仿真器研制采用高新技术最多、实现功能最全、硬件规模最大、研制时间最短、所用经费最少的纪录。

为探寻创造这个奇迹的奥秘,记者日前走进了这家小小的研究所。

不计个人得失,才敢扛大旗

为打赢21世纪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我军新型战机近年正陆续装备部队。去年1月,上级正式下达了研制新型战机仿真系统的指令,以保证这类战机快速形成战斗力。

“要不要承担这项任务,当初研究所纷争骤起”,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刘长华回忆道。的确,与空军各大研究所和国家科研院校相比,无论人才队伍还是科研条件,这个飞行学院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都充其量算是个小弟弟。尽管这个29年前由飞行模拟器研制小组发展起来的基层研究所曾经有过不俗的战绩:先后成功研制出多种机型的飞行模拟器180余台,其中有4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一、二、三等奖,创造了我国飞行仿真领域30多项第一;但要承担研制新型战机仿真系统这样一个实现功能最全、硬件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全军科研项目,无异于“步枪打飞机”。更何况这是项生死攸关的工程:干得好,研究所再创辉煌;干砸了,影响空军战斗力的及时生成,误了战机,不论于国家于单位于个人,后果都不堪设想……“但身为当代中国军人,面对时代的召唤和上级的命令,能不能说个‘不’字?”经过几个彻夜无眠,刘长华这样问自己也问大家。

英雄气聚,纷争顿消。

刘长华代表全所人员赴京立下军令状:保证按空军要求,用两年半时间,拿下新型战机仿真系统。不久,空军首长要求减为一年半。刘长华和他的战友们慨然受命,再立军令状——这就意味着,他们甘愿在以后的一年半时间里,放弃正常生活,牺牲亲情,超负荷工作,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前程和性命。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扛大旗

研制新型战机仿真系统,说白了,是应用高科技手段,对实装设备、功能以及环境和对手等进行“克隆”。毫无疑问,只有熟知和吃透真的,才能全面“克隆”出仿真的。然而,当时的课题组人员别说熟知和吃透真的新型战机,就是连亲眼看过真的新型战机的人都没有。时不我待,他们不舍昼夜,打响了吃透新型战机的攻坚战。一批批新型战机部队的飞行员机械师、一个个军内外的专家学者被请进研究所。白天,课题组人员认真听课;晚上,他们消化求解。原计划讲7天课的某新型战机部队的机械师,硬是被他们缠住足足讲了20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老教授下榻处的电话,每天晚上便成了真正的教学热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宗基,被一次次叩门求教的新型战机仿真系统课题组长黄安详感动了,主动提出要带他做博士研究生;某研究所的专家更是倾其所有,为课题组一位工程师提供资料;原因是这位工程师为获得某些不能借走的资料,硬是“猫”在某研究所会议室里,一笔一划地抄了三天三夜!在课题组桌上,工程师牟贤臣放上一个每半小时就响一次铃的闹钟,称之为“催征表”,为的是困极时每次睡觉不超过30分钟;在不足一立方米的座舱尾部,60多岁的工程师金显芬一跪就是十几个小时,她和

另外两名战友仅用60天时间,就完成了别处要5人一年才能完成的20余万个接点、100万米电缆的布线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3个月,新型战机仿真系统课题组个个成了“技术通”。不仅如此,他们还连续攻克了立体图像的产生、实时网的通讯等12道技术难关,实现了14项技术创新。譬如,其空间立体视景系统,使仿真视景环境既有纵深感、沉浸感,又有宽阔的大视场,填补了国内仿真视景的空白。

立足全面创新,才会扛大旗

一个编制只有30余人的基层研究所,要想创造国内大型仿真器研制采用高新技术最多、实现功能最全、硬件规模最大、研制时间最短、所用经费最少的全国纪录,惟有全面创新。以刘长华、黄安详为代表的研制新型战机仿真系统人才群体,从一开始就巧妙地避开了“高楼建筑式”的层级推进模式,采用集散式控制思想,把复杂的总系统划为多个分系统,实施“多兵种分头作战”,展开并行性横向推进。他们画出“工作节点网络图”,精确周密地管理系统工程进度;针对新型战机仿真系统工程高新技术多、功能全、规模大、时间短、经费少的5大特点,他们提出系统化、集成化、模块化、规范化、柔性化5大设计原则;并以人心、人才、前沿、质量、协作5大软体工程作为保证。譬如,根据集成化的原则,他们大量采用定型的商品化产品和成熟的高新技术,确保整个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先进性;他们采用技术大联合的方式,凝聚国内各专业最先进的技术实力,为我所用。再譬如,通过建设前沿软体工程,他们建立全球技术信息网,随时捕捉和吸纳世界最新技术消化利用。在研制新型战机仿真系统过程中,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更像是一个专业统帅部,运筹帷幄,统领四方,指挥若定,决胜千里。

于是,新型战机仿真系统在历经540个日月轮回后,终于通过了以两院院士顾诵芬为主任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一个小小的基层研究所,自豪地扛起了某些大研究所都扛不起的大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