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思考

2001-11-03 来源:光明日报 高新才 符泳 我有话说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引起了全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关注,西部地区也在热情高涨地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挖掘自己潜在的优势,努力走出贫困落后,以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积重较深,尤其在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会经受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全面、客观、清醒地认识西部大开发。

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由于长期受困于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迸发出了空前的热情,西部地区各地方政府也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各个地方都在研究如何选好“着眼点”的问题,都希望通过建设一批新项目、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短期内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应该说,这种“热”响应既体现了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大意义的正确理解,也体现了西部地区渴望摆脱落后面貌的急切心理,但“热”的背后往往也预示着急于求成的心理。这是绝对应当避免的。

通过对目前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比较,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西部发展的紧迫性和必然性,但同时也要看到西部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以大部分非发达地区支持小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内发展成功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是,以小范围的较发达地区支撑大范围的欠发达的地区的开发及发展,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和付出很多的代价。在我国这片幅员辽阔、基础薄弱的土地上进行大开发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加上国家处于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西部大开发必将面临艰巨性、长期性的考验,应避免急于求成的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制订出分阶段的发展战略。

西部是中国的资源大区,据测算,在今后的发展中,东部地区60%的原材料需西部供给,50%的能源要靠西部输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曾经得到过西部地区有力支持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可能仍要取决于西部的资源开发。这说明,西部在要素禀赋上占据着一定的优势。

现在,几乎每一西部地区在着眼当地的开发时,都往往强调自身的优势方面,把西部大开发变成了西部优势的大展览。应该说,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发挥优势,建立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都是正确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的劣势因素更显突出: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浓厚、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市场的活化能力低、市场竞争意识还较为淡薄、市场主体还不活跃、人员文化素质低、社会服务机制不健全。

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势可以创造,也可以沉没。西部地区拥有的静态资源优势如果不能及时转变为动态比较优势,也就无所谓优势一说了,因为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既有优势的利用上,而是要借助既有优势不断创造新的优势,只有创造性动态比较优势的拥有者,才能在未来的分工、合作和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分配利益。这一优势动态变化规律,正在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所证实。

就西部的每一区域来讲,西部大开发首要的着眼点不在于发挥优势,而在于克服劣势。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原理,我们把它称作“木桶原理”,就是说,木桶装水的多少,与最长的木板无关,而只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的长度。我们说的西部,其实至少有两重涵义,一是地理上的西部,二是经济上的西部。如果我们西部的各个区域,一直都拥有着那么明显的优势,就无法理解这一区域为何今天还很落后。其实,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本的制约因素恰恰在于劣势因素。只有克服了这些主要的劣势即发展的“瓶颈”,优势才能得以发挥,才会变为真正的优势。正因如此,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讲,克服劣势比发挥优势更重要,要扬长补短,通过补短,更能扬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