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请妈妈放心:我会努力的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
2001-11-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晓曲 我有话说

“我们是不幸的,但又是最幸福的。因为贫穷,我们曾面临着辍学的境遇;然而,也正是因为贫穷,我们得到了党和人民给予的更多的关怀。我们要由衷地说:感谢您——亲爱的党,是您用乳汁把我们抚养;感谢您——祖国母亲,是您给了我们知识和力量。”10月31日晚,当记者踏着暮色来到中央民族大学采访该校部分受“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的学子时,他们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窦亚楠,来自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个偏远农村,短发,青春的脸庞上透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和娴静,2000年度获得资助。她告诉记者,报到的那天,除去父亲为她借来路费160元钱外,怀里揣着的仅20元钱。回忆起当初接到通知书的情景,她至今禁不住热泪盈眶。去年,她和弟弟同时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弟弟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手捧着两份通知书的父亲悲喜交加。“那天,我父亲是第一次掉眼泪。因为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连起码的生活都难以为继,哪还有钱供我们俩去上学呢?”她说,能有今天,心中珍藏的对党的感激之情是翻遍所有词典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的情感。“我学的是教育管理专业,在我的家乡,师资力量还很薄弱,毕业后我要回家去,用学到的知识服务西部,建设我们的家园。”说这些时她的眼睛里闪着泪花儿。

来自云南的彝族姑娘字秀春今年20岁,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祖国最西南边陲的云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那里,乡里乡亲都靠卖茶叶为生。为了养家糊口,她母亲常年外出修路,因多年过度劳累已积了好多病,考上大学前,全家5口人的生活全靠当农民的父亲支撑着。来北京上学的那天是父亲扛着行李,和她一道步行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尔后坐了12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才到昆明的,然后她自己坐硬座44个小时来到了北京。“真的,多少次,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党和人民对我恩重如山,我只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和人民这份深深的情,浓浓的意。”

自去年以来,我国为西部开发启动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已使许许多多像窦亚楠、字秀春一样品学兼优的学子,重新得到了继续求学和深造的机会。仅中央民族大学就有17位。的确,每人四学年共计两万元的资助,对于有些学生、有些家庭来说是算不了什么,但对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激起的那一定是他们对党无限的热爱,对家乡的更加强烈的情感,是为建设家乡,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的志向。正在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仡佬族学生尹韬说:“因为有了资助,我才能和同龄人一样有了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服务西部,建设西部的信心。”他们还说,世纪之交党和国家作出的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启动了让西部全面发展的浩大工程,而“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正是西部大开发的具体计划得以落实的表现,也是党和国家着实关心西部民众眼前困难,又着眼于国家长远利益的表现。对此,壮族学生覃焕激动地说:“看着我们家乡一个个建设项目的启动,我们也看到了党中央开发建设西部的坚定决心,我的心情和所有的西部民众一样高兴。”

夜色渐浓。上晚自习的铃声再度响起,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学习,记者的采访也只能暂时结束,但从他们潮湿的眼眶里,从他们饱满的情绪里,记者看得出,他们心中装着的是一份浓浓的情:一份对党和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一种报效祖国的拳拳之情。来自贵州安龙县一个小山村、已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布衣族学生韦性吕望着记者,意犹未尽地说:“因贫穷而上不起学是不幸的,但不幸之中的万幸是我们生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西部助学工程的受助者之一,我一定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因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我们中华学子的永恒追求。请让我们向祖国说:妈妈,请放心吧,我们会努力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