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风点滴忆当年

2001-11-08 来源:光明日报 王德滋 我有话说

1946年,我离开家乡苏北泰兴,进入母校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学习。时光流逝,转眼之间,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回忆往事,当年在中央大学学习的情景,仍萦回脑际,犹如昨日,现追忆一二,以期对我校优良学风的由来,提供一鳞半爪的资料。

入学考试难当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号称全国最高学府,包括七个学院、几十个系科,拥有众多的名流学者,素以严谨求学的学风著称。它面向全国单独招生,单独命题,把关很严。抗战胜利后,1946年恢复在南京招生,这年报考人数激增,超过了三万人,而录取名额仅有五百名,平均六十多人中才录取一名,足见进入中央大学何等不易,像这样“高门槛”在当时全国大学中是罕见的。

高淘汰率中央大学实行严格的淘汰制,低年级的淘汰率几乎达到三分之一。主要是“英语关”和“数学关”难以通过,成绩不合格,重则退学,轻则留级。我刚入学,同班同学共有十八人,但几经变化,由于成绩差或转学等原因,到毕业时仅剩下六人,淘汰率之高,可见一斑。

教授上基础课中央大学重视基础课教学,教授上基础课已成为传统。“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系的入门课程,由系主任张更教授亲自讲授。我清楚地记得在第一堂课上,他开宗明义地讲:“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系的启蒙课程,非常重要,学好这门课,可以启发你们学习地质学的兴趣,使你们懂得如何认识地质现象,从而正确解释地质现象。”短短几句话,言犹在耳,印象十分深刻。还有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我们作为刚入学的新生都渴望见到仰慕已久的校长。后来听老同学说,要见到吴校长并不难,主要是在课堂见面,因为他亲自给物理系一年级讲授普通物理。于是,我们预先打听清楚教室和上课时间,早早地守在教室门口。上课铃响了,吴校长夹着厚厚的书走到我们面前,他身材颀长,面容慈祥,向我们频频点头。他的讲课娓娓动听,配以优美的姿势,不时停下来亲切地询问:“听懂了没有?”吴有训校长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校师生树立了重视基础课的榜样。

注重外语训练中央大学四年学习期间,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两门外语。其中,英语是第一外语,属必修课,实行强化训练,分为英语阅读和英文作文两门课程,学分差不多占一年级学分数的三分之一。除此而外,外语训练几乎贯穿整个四年过程,各门课程都指定外文参考书,教师讲课同时介绍中、英文名词,我们记笔记也采取“雨夹雪”的办法,即中、英文混合记录。到了高年级时,教师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自己查阅外文文献,然后归纳整理成论文。我写了一篇《白云石的成因》,是看了几十篇英文文献后写成的。论文写成后由学生轮流上台报告,教师坐在台下听讲并提问。这种教学相长的办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英语阅读和文献综合的能力。经过多种形式的外语实践,中央大学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严谨踏实的学风在中央大学学习期间,我们时时受到严谨踏实学风的熏陶,这对于我后来的治学方法有着深刻影响。这种学风,既表现在教的方面,也表现在学的方面,是教师严谨教学与学生勤奋学习的综合。举例来说,普通生物学是地质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做实验时,教师要求我们在显微镜下一丝不苟地描绘细胞的结构、草履虫的形态等等。担任实验的助教认真批改实验报告,仔细地审阅我们的素描图,发现画得不正确的地方,就用红笔作个记号,要求我们对照实物重画,直至逼真逼肖为止。我永远不能忘记已故李学清教授的治学态度,他讲授“岩石学”非常顶真,不仅执行讲课计划像时钟一样准确,而且每次实验必定亲自到场指导,真是做到了言传身教,不遗余力。对于重要的定理、定律以至一些重要的数据,他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当时对这种教学方式我颇有点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反感。但后来我自己毕业留校任教,也讲授“岩石学”,由于我在学生时代打好了基础,加上自己的独立钻研,初次讲课即取得较好效果,这时才感到李学清教授的治学方法使我得益匪浅。在中央大学地质系读书期间,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系主任为了保证野外实习而“囤积”汽油这件事。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系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宁镇山脉发育了典型的地质构造,是从事地质实习的理想地区。但由于在国民党统治之下,教育经费奇缺,每月的行政经费只够订几份报纸,根本谈不上提供实习经费,只能望“山”兴叹。在这种情况下,系主任绞尽脑汁,组织教师为一些私营矿山干活,出卖“智力”,得到一点报酬和资助。又担心通货膨胀,不得已买了一桶桶汽油“囤积”起来,利用学校提供的汽车,保证了学生野外基本功的训练。

1949年南京解放了,国立中央大学改名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去掉“国立”二字,改名南京大学,迄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南京大学除了继承以往的优良办学传统之外,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办学目的和办学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等学府,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一个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在南大越来越浓。

(作者为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曾担任南京大学副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