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代人的变迁

2001-11-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孕育于民国,诞生于共和国的我,在母腹中似乎也被那解放的隆隆炮声所震动,呱呱坠地就面临“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好一派热气腾腾的新景观。伴随着共和国的足迹,我走过了50余年的征程,目睹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经历着自家革故鼎新的变迁。

国人对家的观念从未离开屋,屋就是家的归宿。一谈起家,我自然想起位于福建惠安我们祖孙三代的降生之所,先后正好经历了三迁。

昔年那低矮的老屋,是大户人家五间张大厝的护厝。我的祖辈几经颠沛流离,总算有了自己这30来平方米的立足之地。小时候听祖母说,是当木匠的祖父把这容膝的斗室隔成了几方“豆腐块”。祖母的睡房兼做餐厅,厨房、仓库混合使用,半墙还隔着“小阁楼”,就像现在长途汽车的上层卧铺,只容得躺下一个人,这就是父亲的栖身之所。正房是伯父母的卧室,好在他俩后来到南洋谋生,父亲才得以连同家具全盘继承,把它当作新婚的洞房。母亲就在这里生下了我。在这老屋里,我度过了五载幼稚的童年。

新中国成立,分配在国家粮食部工作的父亲一向俭朴,扣除生活费后每月略有积余,五年后竟攒了旧币1400万(即人民币1400元)。于是父亲亲手设计,随即大兴土木,在离旧居不远的祖辈遗留的基地上筑起了新房。这是解放后我村继一侨眷建房之后新建的第二座房屋,又是自力更生、全无外援的“国产货”。新居面积虽与旧屋相仿,但条石砌体、瓦木屋盖以及红砖砌成的阳台不知引来了多少羡慕的眼光。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随着我的几个儿女相继降世,八口之家挤在这3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简直喘不过气来。尽管我们后来紧挨后屋又搭起了厨房和简陋的储藏间,还是难以解脱这恼人的窘境。

时来运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翌年,我由民办教师转正,工资足足提高了3倍,不久妻子又进了个体鞋厂当了一名鞋面工,家庭经济开始有了转机。儿女长大后又先后就业,我家收入大幅度增长,一座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新宅拔地而起,室内装修整洁明净,厨房、卫生间配备齐全。我那活泼可爱的小孙孙也在这里“应运而生”了。三代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而今,我家一方400多平方米的新基地在沿海大通道旁再度砌成。我们的第四代又将易地而生,这应该不是一个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