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

2001-12-0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 庆 本报特约记者 苏 雁 我有话说

提起中学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老师的绝对权威,学生重负的书包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江苏苏州,正悄悄酝酿着一场“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

去年9月起,一个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正式纳入苏州市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一年来,研究性学习已在苏州教育界扎根,一批批研究性学习课题顺利结题,一本本记述着师生探索历程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论文选集》、《研究性学习学生课题研究个案选集》也随着实践的深入结集出版,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变化正影响着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老师与学生。

“我第一次尝到被学生选择的滋味”

去年10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赛在江苏太仓高级中学举行,数十位担任首届“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员的教师走上讲台,用生动的语言向专家咨询组和学生展示他们指导的研究主题的内容、前景,并在演讲赛之后等待学生的挑选。

教师徐彩娥激动地说:“作为一个同公式、定理、概念、判断打惯了交道的数学老师,我第一次暂时告别了枯燥的‘XYZ’,用华丽的词汇、充满激情的语调进行课题展示、演讲,这也是我第一次尝到被学生选择的滋味。”

太仓高级中学校长查尔明介绍,小县城和农村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机会较少,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利用资源不多,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充分结合地方资源加以归类,确定几个研究空间较大的主题,再由学生自主选题,自定课题,自由组合,明确分工。

“师生共同启动”研究课题的方式,在苏州地区县级市中学和农村中学迅速推广开来,许多中学校长认为,这是师生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我比以前更爱自己的学校了”

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解题教育”的现象,看一个学生掌握一门课程的标准是他的解题能力如何,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苏州市各中学抓住“研究性学习”这门新课程实施的契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做到每门学科的教学尽量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并改变传统的布置作业的方法,课外作业不再是单调的“题海战术”,而是让学生在课外发现一些实际问题,联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探究和解决,学生的求知欲和应用能力明显增强。

苏州市第十中学是一所有着90多年历史的老校,校园内有许多年代不一、风格迥异的建筑和文物古迹,结合这些校内文化资源,学生确定了相关课题,通过实地考察、查询史料、走访专家,成功写出了结题报告。课余,历史教师安排这批“资深校史研究员”直接参与校史教材的编写。目前,分为“碑文篇”、“建筑篇”、“人物篇”的“校史教育系列”已编写完毕,将印制成册发给每位学生。

一位参与“校史教育系列”教材编写的学生说:“以往,我看到校园里的文物古迹时,都是擦肩而过。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我了解了学校的深厚文化底蕴,我比以前更爱自己的学校了。”

评价学生的传统标准受到挑战

实施研究性学习以来,教师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方式迁移到学科教学中,过去常挂在嘴边的“你怎么还不理解?”、“你必须这样做!”被“我建议”、“你们商量着办”的委婉话语代替,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活起来了!”。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一位教政治经济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在提问“开办工厂之前首先要做什么”这一环节时,往届学生都按习惯思维回答,“先审批、再造厂房”,可这届学生却回答,“先要进行市场调研,看开厂的可行性有多大”。“虽然与标准答案不同,但这是多么符合实际的运行规律啊!”这位教师感叹道。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评价学生的传统标准受到挑战,许多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成为教师都自叹弗如的“电脑高手”、“社交能手”……“研究性学习,让我学会了欣赏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师都这么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