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杭锦旗农民新词多

2001-12-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杜弋鹏 通讯员 徐永中 我有话说

青贮、微贮、氨化、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危机……口中不时吐出这些名词,要不是满眼的草滩满目的荒野,真还以为听教授学者讲课呢。

随口讲这些现代名词的是一些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生活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那里一半是沙地。由于路不畅,电不达,多年来地方语言词汇变化极小,属内蒙古最封闭的地方。一位语言学家说:“研究古代方言,杭锦旗是最好的地方,保留的古词汇最多。”

日前在杭锦旗,哪怕是沙漠最深处,到处都听到新名词和新说法,什么“WTO”、“申奥成功”、“绿色食品”……

阿门其乡军图村农民乔喜羔说:“传统产业不行了,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了。”有人问:“那该怎么个调法?”乔喜羔答:“就是不光种粮食,以后甚赚钱就种甚。”这位48岁的农民还讲要搞规模经济:“没有规模占领不了市场。”

在阿门其村,青年农民连占荣说:“以前是粗放经营,现在是科技型的,种草引进良种,养羊实施圈养,搞配方饲料。”

在杭锦淖乡隆茂营子村,66岁的老农李凤山说:“‘三个代表’好,说明上头关心咱老百姓,党代表咱老百姓的利益,咱就富起来。”

诸如“建设绿色大盟”、“恢复生态”、“经济意识”、“风险投资”、“股份制”……农民们像拉家常话似的熟练、随便。“这么多新名词,从那里学的?”“干部讲,收音机里听,电视里看,就学会了。”

据介绍,自从杭锦旗修通了一条横穿库布其100多公里的“穿沙公路”后,来的人多了,信息自然就多了,全旗新拉的电线多了,看电视的村落也越来越多。今年,杭锦旗宣传部组织了个“让大地丰收,让百姓微笑”服务宣传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农牧民思想解放。干部们在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把新观念、新名词浇灌进农牧民的心田。有个南方人到杭锦旗做生意,感慨地说:“观念变了,地方哪有不变富变强的道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