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进少数民族先进文化建设

2002-04-06 来源:光明日报 李学春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加强少数民族先进文化建设,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文明的同时,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所谓多元,是指我国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地域大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自己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前进的重要支撑和力量。所谓一体,是指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少数民族文化其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中华文化这一母体。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民族性,而且具有与中华民族其他文化相互影响、不断整合的兼容性。这种独特的、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应当加以改造、保护和开发。同时,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一些消极、落后的成份,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成为适应先进前进方向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

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文化在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如何保存原有的传统,更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去创造新的文化,更好地去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这个民族的纽带。它在世代传承中不断积累和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历史的延续性。但它同时也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的进步性。特定的文化是对相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只有随着所处的时代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前进,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保持其先进性,也才能成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承担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而且要将这些文化与时代相结合,并不断进行创新,使之成为全人类优秀文化,从而与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为一体。

第一,正确处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发展,发展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是文化创新的标志和文化活力的体现。任何文化的发展创新,都必须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少数民族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既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善于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文化的发展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进步,一个民族如果始终抱着自己过去传统的文化不放,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只能在舍弃与创新中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逐步摆脱不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价值取向、思维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破除迷信思想,提高科学素养,逐步养成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风尚。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普法宣传和普法教育,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和宗族习俗的影响,帮助少数民族群众逐步树立法治观念,培养依法办事的习惯,逐步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大力开展各种层次和内容的文化创建活动,宣传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抨击消极落后的观念和习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移风易俗。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各少数民族之间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团结和融合,发扬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为少数民族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保证,真正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成为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的文化,成为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的文化,成为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的文化。

第二,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少数民族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古迹,无形文化遗产如民族民间艺术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为了使自己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演进,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应当注意对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在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问题上,应在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原则的基础上,将侧重点放在开发上。侧重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决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放松;相反,正是出于更好地保护的目的,才要突出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位置。一种文化有无活力是该文化生存状态好坏的标志。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正是为了给一种文化注入持久的发展活力。传统是发展的基础,但保护不是停止发展。当然,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绝不是盲目的、过度的、破坏性的开发,更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而是一方面要通过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又不至于使传统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在发展中搞好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第三,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的一致性与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是丰富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应当是姹紫嫣红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文化是昂扬向上的。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都应当是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这是现代化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要求,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先进性的主要体现。为实现这一要求,还必须把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现代化建设的一致性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已有文化元素的重组。因此,一个社会已有的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样性越丰富,人们的选择就越多,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合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为我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使我国的文化发展保持持续的活力和动力。

传统文化是一种维系文化生存的重要力量,只会被新的社会文化所改造,而不会走向消亡。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因素会被舍弃,这是很普遍的。但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都不会失去自身的传统精神和个性色彩,都会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养分,实现繁荣和升华。因此,各少数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增强文化自信心,充分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强化自己的文化特色,包容外来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