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对外开放

2002-04-13 来源:光明日报 郑红腾 我有话说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并为此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使经济机制和调节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并发生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弊端的。作为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只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规律,发挥全国人民的智慧,采取恰如其分的对策,就一定能化不利为有利,尽快走向强国之林。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我们要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按中国加入WTO权力和义务来确定开放的规模、速度和深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主要享受的权力有:将会制度性享受最惠国待遇和普惠制;有权参加世贸组织的议事日程;有权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程序解决贸易争端;有权享受世贸组织为成员国提供的各种机会和便利等等。权力意味着机遇和有利条件。在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时,应该考虑充分享用这些权力,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在承担相应的义务时,要尽量防范风险;要逐步减少和取消某些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进口许可证制度和配额制,外汇管制等。在开放时,对支柱产业要时时刻刻把开放与风险防范,迎接挑战和充分享受权利结合起来。把开放市场与打击走私、整顿市场经济程序结合起来。银行制度、保险体制、资本项目和汇率制度等方面的开放要与中国的金融、保险、资本项目等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与防范风险的体制和机制及能力相适应,要与民族利益的保护和获得相适应,还要与我国国民素质相适应。在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基础上,在我国环境、体制、国民素质、利益承受能力与发展需要平衡的基础上来确定对外开放范围、深度、层次和相应的对策,找到我国近期利益、长远利益与WTO成员利益的结合点。

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规律来实行对外开放。在原来开放格局的基础上,特别要重视投资、生产和贸易方面的开放,这是我国加入WTO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部分。加快金融市场的建立、完善,特别要加强对金融保险、资本项目的风险防范,加速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和配套,从市场经济的总体上考虑开放和风险防范。用体制的完善和科技的创新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竞争实力。要对国民尤其是各级政府官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WTO有关规则和知识的培训,在知识上、观念上、素质上、管理上和投资、贸易软硬环境上作好应对WTO的挑战。

搞好双向性的对外开放。我国在对外开放初期,沿海、沿江、沿边的开放,包括浦东的对外开放,都是采取种种优惠政策,欢迎外国投资和贸易到中国来,主要是“请进来”的一种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一方面不是过去一般的“请进来”、“引进来”,而应该是比过去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因为,当前的国内市场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在国内市场引进来和让人家进来的同时就意味着在家门口必须能“走出去”,要与人家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开放和加入WTO是双向的。另一方面,在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入WTO,更侧重强调的是“走出去”,“走出去”更能体现一国的综合竞争实力,是更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因此,要更加重视和完善。

在经济体制上做好对接,确保对外开放按经济全球化规律进行和完善。现在,一国的综合国力的大小,不是单一的人才、技术、教育或其它因素,而是越来越取决于体制。体制机制是决定一国产品,企业管理、效率、软、硬投资环境好坏的发动机,决定着一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动力、合力、持久力和竞争力。在经济体制上做好准备,与世界接轨是最大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对外开放的成功。这里特别要强调建立健全我国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因为WTO是按一整套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的。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世界经济的70%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时间较长,法律、法规比较完善,经验较丰富,投资和贸易习惯按法律、法规以及国际惯例来运作。因此,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必须提高对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在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对原有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清理,缺少的要“立”,不相适应的要修改,与之冲突和矛盾的要废除。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获得对外开放的最佳效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