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2002-06-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青岛美,是青岛人骄傲的资本。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青岛的决策者们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营造更加优美的城市环境,真正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青岛更加绚丽多彩。

用大手笔营造温馨家园

大家不会忘记,1992年4月,青岛市委办公大楼出让的消息,在全国传得沸沸扬扬。其实,当地人明白,正是自那时起,青岛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扩张”:市委、市政府办公楼的东迁,带动了东部地区的大开发;通过对土地实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和社会参与开发建设,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还筹集到了120多亿元的城市建设资金,不到10年,一个规模相当于青岛老市区的现代化新城区在青岛的东部迅速崛起。

如今,青岛的东部新区,不仅成为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争抢进入的“风水宝地”,还是全国房地产业最“火”的地盘之一,这里的商品房尽管已到每平方米近万元的天价,可仍是建多少卖多少……

棚户区,是全国大大小小几乎所有城市的决策者们的同一块心病,漫长的计划经济时代,造成城市居民住房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青岛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累计投资400多亿元,实施了大规模的解困工程和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住宅建设,竣工面积达2522万平方米。尽管如此,到1997年,青岛市的棚户区还有24片。当时,青岛的快速路方案已敲定,只待开工。在市委常委会上,这位书记动情地介绍了在棚户区的所见所闻,并当即拍板:快速路缓建,棚户区改造先行,“决不把棚户区带入21世纪”。这是青岛二十世纪最大的“民心工程”,历时3年,投资26.5亿元。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当2.36万户棚户区的居民搬进荣膺联合国人居中心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的浮山后小区时,许多人哭了,他们联合给市委书记写信,一是表示感谢,二是希望留下一处旧街坊,以教育后人,永远不忘共产党的恩情。

行路难,也是全国大中城市的“通病。”青岛山城一体,更是难上加难。青岛市从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入手,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市公共交通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运作,打破行业垄断,公交线路实行公开招标。短短几年,公交车数量、线路密度便双双翻番。使万人拥有公交车的数量跃居同类城市之首。

“九五”开局之年,国家大气质量监测表明:国内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青岛名列第八。此消息传出,举城皆惊。“还我蓝天,还我碧海”。百姓的呼声,立即成为青岛市的“蓝天碧水工程”:淘汰106吨/时以下的锅炉,实施城乡大环境绿化,投资11亿元建设几大污水处理厂……如今,这个昔日在“全国十大污染城市”榜上有名的城市,已连续两年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二。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社区建设,始于青岛。“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个并非广告语的口号,在青岛就连三岁的儿童都能说得出。

从青岛市四方区最早开展社区服务,到1996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建设,他们已创出一整套经验,被人们誉称为“青岛模式”。其经验的核心是什么?是两个字:服务。

早在几年前,青岛便用一个中心(区、街社区服务中心),两大系统(救助系统和服务系统),四级网络(市、区、街、居)构建起了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目前,这座城市的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已达1600多个,社区服务网点8000多个,组建了社区服务专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3.2万人。并逐步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为龙头,坚持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教育“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积极构筑文明社区的新格局。

走进青岛的社区,满眼都是新鲜事:有240多所市民文明学校,每天晚上有数千名社区的群众到这里学习;有连接“寻呼医生”、“流动医疗车”的求助系统;这里还有……柱桩新鲜事,浓浓人间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