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东南大学工科奠基人——茅以升

2002-06-13 来源:光明日报 黄一鸾 我有话说

茅以升(1896—1989),江苏丹徒人,中外驰名的科学家、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成为卡利基理工学院首名工学博士,博士论文《桥梁桁驾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获“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33年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桥,于1937年9月建成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主持成立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并成为国际土协的团体会员。一生发表200余篇论著,在教育事业、铁道科研事业、桥梁事业、科普事业、国际科学、文化交流事业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茅以升是国立东南大学首任工科主任,为东南大学工科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成为东南大学工科的奠基人。

东南大学1921年成立时,工科只有一个机械工程系。1922年,年仅26岁的茅以升教授应邀担任东南大学首届工科主任。上任不久,他即感到工科必须发展和壮大,仅有一个机械系不能适应需要。1923年3月,他会同杨杏佛等教授联名向学校教授会、评议会提出增设土木工程系及电机工程系的议案并获通过,东南大学工科就有了机械、土木、电机三个系,这三个系迄今都是东大的主干系科。

经过茅以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运筹规划,东大工科日益发展,师资力量逐步增强,聘请的教授均为学问宏博、经验丰富的学者,如杨杏佛、涂羽卿、沈祖玮、李世琼等,各项设备添置也比较齐全。

茅以升对学科发展及课程设置均作了精心安排,他要求学生学习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设想,然后去证实、突破。当时的东南大学以“止于至善”为校训,倡导“诚朴、勤奋、求实”的校风,要求学生以诚立德,以诚求知,以诚健身,以诚立业。在优良学风以及茅以升等老师言传身教的熏陶下,工科学生勤奋学习,学术风气浓厚,成绩斐然。

茅以升主持东大工科工作时,有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必须具备六个要素:品行、决断、敏捷、知人、学识、技能;同时又提出效率为工程师的最重要观念。对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他又制定了八项具体要求:1、善于思考;2、善用文字;3、善于说辞;4、明于知己;5、明白环境;6、科学知识,知其所以然及运用之方法;7、富于经济思想;8、品德纯洁,深具服务之精神。这些培养要求,迄今仍有借鉴意义。他本人一生亦是这八项要求的身体力行者。关于他的治学经验,他总结为“十六字诀”:即“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

他当时还主张教学要改革,提出了工科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并主张科研、教学和生产要相互结合,交叉进行。

在教学方法上,他特别注重启发式教学,将学生由“受体”改变为“主体”。他把中国古代的“教学相长”和西方教学思想的精华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深得学生的好评。他在东大担任的课程,常超过聘书上写明的每周12—16课时,有时每周上课20节以上。他先后开设的课程有:结构力学、桥梁设计、土力学、学校建筑等。由于他独创了“学生考老师”的教授法,教学效果极好,所授之课大受学生欢迎。东南大学当时已采用“学分制”,学生可自由选课,选听茅以升授课的不仅有工科学生,还有其他系科学生,有时听课者在100人以上(工科全部学生只有60余人),常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因种种原因停办,但在东大各位校领导及茅以升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江苏省行政公署经与全国水利局反复电商,决定以河海工程学校与东大工科为基础,改组成立河海工科大学,并聘请茅以升担任校长。1927年7月,教育部将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等九所高校,组建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4月正式命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在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均设立工学院,此即今日东南大学工科之前身与基础。

1988年春,南京工学院拟重新更名为东南大学前夕,曾派专人赴北京探访茅老,茅老欣然为东大复更名题词:“东南校友,同心同德,为把东南大学建成国内第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工、理、文、管等相结合的综合大学而奋斗。”

如今,东南大学的发展蒸蒸日上,工科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茅以升作为东南大学第一任工科主任,其立基之功将永载东大史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