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盛世修史出宏编

2002-06-13 来源:光明日报 周育德 我有话说

《北京戏剧通史》&nbsp
周传家、秦华生主编&nbsp
北京燕山出版社


《北京戏剧通史》是由多位专家协力完成的一部戏剧史学巨著,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北京戏剧的瑰丽风姿,全方位地勾勒了北京戏剧发展的轨迹,理论性地总结了北京戏剧衍变的规律。这部巨著虽为北京地方戏剧专史,却丝毫不脱离中国戏剧史的宏观。

《北京戏剧通史》以全国戏剧总体发展为大背景来叙述和描绘,展现了北京戏剧的独特风貌。就其内容而言,此书是有开拓性的。迄今为止,已经出版过的几部有代表性的戏剧史专著,下限大多到清代道光间,叙事到19世纪40年代为止。有的著作虽想往近现代延伸,但是浅尝辄止,语焉不详,终究使人感到遗憾。此书则以三成以上的篇幅,专开“民国卷”,把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戏剧作了全面论述,涉及昆、高、京、评、梆等各大剧种。由于向近现代百年延伸和铺展,才算得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戏剧史。就上限而论,以往的戏曲史论著,除史前阶段外,宋金戏曲(南戏、宋杂剧、金院本)就算是正式的开端。《北京戏剧通史》则以“辽杂剧”开卷,尽可能清晰地描绘了辽朝的优伶活动,可说是独到的。

史论结合是《北京戏剧通史》的一大特色,各卷的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客观地叙述,但对一些观点性的问题又详加剖析。“辽金元卷”甚至开辟专章,论说大都杂剧的美学特征。因为有了大都与杭州杂剧美学特征之比较,一定程度地涉及了元代杂剧的分期问题,所以放在书中也不显得突兀。

《北京戏剧通史》还有一个特点,是肯于吸收戏剧史研究的新成果,目的是使该书保持相对的前沿地位。例如,乾隆年间北京曾经是“京腔”的“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戏剧文化大市场。但是,这“六大名班”到底是哪六个京腔班社?一直是戏曲史上的一个悬案。中央戏剧学院院刊《戏剧学习》1985年第2期,发表了苏子裕的论文《“京腔六大班”初探》。中央戏剧学院院刊《戏剧》1994年第4期又发表苏子裕的论文《京腔六大班再探》。苏子裕根据乾隆乙卯李调元《雨村诗话》(上海文瑞楼石印本)自序,认定乾隆间称雄北京剧坛的京腔六大班是“王府、萃庆、大成、裕庆、余庆、保和”。《北京戏剧通史》接受了这个观点,直接写在书中,尽管学术界对这个结论尚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算给了“京腔六大班”一个明确的说法。作为一种见解,是有价值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