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亿元债务是怎样消化的

2002-06-17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葛如江 王正忠 我有话说

由于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臃肿、冗员众多,以及开展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等,使得我国一些乡镇机关出现了负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推行后,乡镇又不能通过增加农民负担来减轻债务压力。因而,能否顺利闯过乡镇和村级财力困难这道关口,是一个关系到基层组织能否正常运转、税费改革成果能否巩固的关键性问题。

安徽省太和县在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改革财税管理办法,严征细管,努力增收节支,在农民负担大幅减轻的前提下,全县两年累计消化乡镇和村级债务1亿多元,为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范例。

达标升级活动不断 政府举债“艰难度日”

据统计,到税费改革前,太和县乡镇累计负债高达2.2亿元。

2000年3月,中央决定在安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试点工作实施两年来,安徽省取消了各种面向农民的收费、集资、政府性基金和达标升级项目近百个,农民从此告别了过去被称为“无底洞”的各种乱收费。

然而,让利于民的政策使太和县乡镇综合财政收入减少了近亿元,减幅达51.9%。过去可以用向农民收费、集资的办法偿还债务,而现在只能用窘迫的财政来还。

重新核实陈欠实行“零户统管”

为摸清陈欠底数,2000年6月,由政府办牵头,组织财政、审计、人事、编办等部门组成6个工作组,历时两个半月,对全县乡镇1992年至2000年初的债务进行摸底审核。审核发现,几乎每个乡镇的债务都有一定的水分。

马集镇是负债最多的乡镇之一。经过核账,马集镇一下挤出了50多万元的假负债。而全县核账挤掉的负债水分就有近千万元。

旧县镇原先下辖的4个工委总负债58万元。为彻底解决这些债务问题,旧县镇查清了工委原债权、债务,两项相抵,4个工委的部分债务就“一笔勾销”了。

在摸清各乡镇债权债务底数的基础上,太和县采取“区别对待,分类处理,综合治理,逐步消化”的原则,制订出三年内结算所有债权债务的清债计划。

县财政局局长尚卫东介绍,他们在坚持财政“分灶吃饭”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实施“零户统管”政策,并在属地金库为全县31个乡镇分别设立工资专户,每乡一个户、一本账,实行“乡财县管,县管乡用,收入上缴,支出下拨”的管理办法。

从2000年7月起,在县财政的调控下,各乡镇都实现了财政供给人员工资的按时按标准发放。从今年1月份起,随着乡镇财政状况的好转,县财政又按乡镇规模大小,每月分别下拨乡镇办公经费5000至9000元不等,确保了乡镇工作的基本运转。

节流开源并举治患须靠发展

阮桥镇是太和县人均负债较多的乡镇之一。当时的镇领导为了改善集镇的落后面貌,超常规投入,形成了960万元的负债。

镇里下决心建立规章制度,大力压缩公务费支出。原来机关用电没有节制。后来,镇里改造了电线,并实行“一户一表”。

洪山镇政府门口过去经常停着10多辆出租车,干部到县城、下村都包车,少则几十元,多则百把元。税费改革后,今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镇干部都是风雨无阻骑着自行车下村的,而且带着方便面,不用村里招待。

太和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行“放筷子,停车子,关机子”的管理办法,先后出台了《小车配备使用制度》、《接待制度》等。各班子接待费用实行包干制度,仅此一项较往年节约接待费100多万元。各乡镇也改革了用车和招待办法,到乡镇工作一律在食堂吃工作餐,村级取消招待费用。

这个县对超编和自聘人员进行了清理。全县共清退不在编的聘用人员2001人,精简乡镇超编人员2873人,一年可压减支出1600万元。

五星镇按照“一自愿、二选择、三聘用、四安排”的原则,全镇105名分流人员中有46人安排到村挂职,择优录用11人到小学任教,其余人离岗自谋职业。通过清理和分流富余人员,镇里一年可减少工资性支出54万元。与此同时,县里对参加统一发放工资的教师人数进行了严格审核,坚决杜绝吃空编和编外人员进入上划范围。

节流还需开源。太和县强化了税收征管工作,要求税务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做到既要“抱西瓜”,又要“捡芝麻”,提倡收辛苦税,做到依法计征、应收尽收。

马集镇有个毛发市场,个体户多且分散,税费征收难度大,加之税务人员没有尽心尽力,1998年一年税收仅为80万元。而今年强化了征管,1至5月份的税收入库就达到了191万元。这个镇去年还对10年来的计划生育抚育费进行了清理、收缴,共计收缴200万元。

发展地方经济,是消化乡镇债务的根本。原墙镇筑巢引凤,优化经济环境,引来浙江台州的希神公司前来落户,盘活了原乡镇企业的闲置资产。这家公司去年上缴税收100万元。旧县镇积极帮助私营企业——纸箱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随着新设备的投产使用,企业的税收从原来的7万元猛增到50万元。

两年过去了,太和县累计消化债务1亿多元。全县不仅做到工资按时发放,还极大地减轻了乡镇、村级债务压力。(据新华社合肥6月1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