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消费环境 拖了谁的后腿

行业点击
2002-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何勇海 我有话说

今年年初以来,乘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股东风,汽车界刮起了一阵降价风,车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又近了一大步。

但且慢高兴。当汽车降价风潮刮过之后,人们发现,各种制约汽车消费的政策门槛日益凸现,比如,北京屡遭非议的停车泊位证明仍然大行其道,从而出现了许多歪证明,有证明仍无处停车的现象大大存在;上海实行车牌拍卖,车牌奇货可居,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个难以化解的结;杭州收取上牌指标费,卡了车市的“脖子”……据统计,各地设立的“特困企业解困基金”、“定编费”、“增容费”、“入籍费”、“落地费”、“扶贫费”等汽车税费多达200余种,约占车价的三分之一。

如今,老百姓中间流行“买车容易养车难”的说法。的确,价格因素曾经是一道影响汽车消费的“硬门槛”,在遭到舆论多年批评之后,高得离谱的车价有所回落。然而,种种“价外收费”又成了让消费者无可奈何的“软门槛”。车价过高我们可以不买它的账,可是当我们被车价下跌这一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一旦购买了车的话,就会掉进车价外收费的“无底洞”,而且只有逆来顺受的份儿,不缴足各种费用,就别想上路!难怪有人说,做车梦容易,挣足买车的钱较难;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想买车以及买了车之后,遇到的麻烦事就更多、更难!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悖论,然而毋庸置疑地存在着。我国汽车购买手续之繁杂、隐性的价外收费之多,完全超越了汽车作为一个普通消费品所应承担和能够承担的范畴。

汽车的消费环境是除汽车价格外影响私人购车的主要因素,这是一项软指标,而软指标往往是最难改善的。它使得汽车消费环境发生扭曲,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正常消费,制约了汽车市场的扩大,拖住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后腿”。

既然如此,不合理的汽车消费政策为何长期屡禁不止?关键是经济利益在作祟。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少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将行政管理权力“经济化”、“利益化”,充分发挥行政权力找财源;不仅如此,汽车产业的行政管理也存在多头现象,众多部门都以种种借口在汽车消费这块诱人的市场上分一杯羹,汽车消费政策的调整、清理成了变相的利益再分配。有关改善汽车消费、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即使早就拟出来了,也会一直流传在各个部门、各个地方之间反复征求意见,足见政府求得利益均衡的“良苦用心”,在均衡了各方利益之后,制定出来的汽车消费政策仍然宽而不松。

可以说,改善国内汽车消费环境已构成了对政府职能的又一挑战。政府不下定决心整治汽车消费环境,即便车价下调了,车市也难以真正启动,其“后腿”已被盘根错节的“利益绳索”死死地缚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