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位共产党员的利益观

2002-07-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徐锦庚 我有话说

3月29日上午,浙江省宁波市人民大会堂内,近千人庄严肃穆,静静地聆听着宁波轻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故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惠胜的动人事迹。“心中装着全局,心中装着职工,唯独没有他自己。”这就是张惠胜的人格魅力,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利益观。

不计较个人得失

1982年初,34岁的张惠胜就任宁波塑料机械总厂厂长,成为宁波第一位民选厂长。他不仅把一个街弄小厂发展成为国家二级企业,还热心扶持一些塑机小厂,使宁波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成为全国四大塑机生产基地之一。为此,他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企业家。

张惠胜胸怀宽广,只要对工作有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89年11月,他被提升为宁波二轻局副局长。不料,宁波塑机总厂因受市场冲击,效益明显滑坡,他心急如焚,多次要求再回塑机总厂工作。有人说他犯傻。他说:“只要对企业有利,个人得失算什么!”1992年4月,他辞去副局长职务,重新回到塑机总厂当厂长,经过一番努力,企业重现生机。

1999年底,处于巅峰的宁波二轻企业集团总公司与跌入谷底的宁波轻工集团有限公司合并,组建成宁波轻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张惠胜出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第二年,轻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利润就达5.24亿元,在全国轻工系统重点城市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综合考核中,连续两年高居榜首。

为改革承担风险

改革是利益的调整,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如何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张惠胜说:“改革是为了长远利益,任何有碍改革的绊脚石都要搬掉!”

改革最大的阻力是对企业领导班子的调整。轻工系统的各企业领导中,不少人是看着张惠胜成长起来的,有人曾是他的领导,资格比他老得多。要让他们挪窝,难度可见。但张惠胜说:“不能为了一两个人的面子,就毁掉一家企业!”

拥有4000多号职工的宁波双园公司亏损上亿元,职工工资低,不满情绪激增,但公司老总是全国劳模,又是连续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曾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上上下下盯住了张惠胜。张惠胜和班子成员经过深入调研,达成共识:双园公司不改革,整个系统就会被拖跨;双园公司要改革,首先必须换班子!

结果,双园公司领导班子的7名成员,有的退休,有的降级使用,有的另行安排。此举在双园公司引起很大震动,原本人心涣散的企业又重拾起信心。新组建的班子不负重望,上任四五个月后就使企业有起色,如今月均利润100多万元。

几年来,在张惠胜大刀阔斧的改革中,轻工系统有七八十个厂级干部被免去领导职务,调整力度在宁波工业系统中最大。

把职工冷暖放心上

张惠胜是从学徒工干起的,深知工人的酸甜苦辣。担任总公司领导后,仍时刻牵挂着职工的冷暖,在决策上总是想方设法维护职工权益。

从去年起,以产权制度改革和理顺劳动关系为内容的国企改革在宁波全面铺开,宁波轻工系统有2.2万余名职工,在市属工业各系统中人数最多,职工身份最复杂,改革难度也最大。张惠胜反复对班子成员说:“两项制度改革,一定要多为职工着想,时刻把职工利益放在心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千方百计解决职工的困难。”

最让张惠胜牵肠挂肚的,是4000多名年龄偏大、接近退休的老职工。他告诫工作人员:“这些老职工为企业的发展奋斗了大半辈子,他们文化水平低、技术能力弱,再就业难度大,对他们要特别关心,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的温暖!”张惠胜妻子俞雅芬回忆说,为了妥善安置这些老职工,那些日子里,张惠胜经常半夜三更还在屋子里打转转。

经过艰苦努力,到2001年底,宁波轻工系统的2万多名职工已全部理顺了劳动关系,整个改革过程平稳顺利,大多数职工心平气顺。

不拿权力换人情

对职工一片赤诚的张惠胜,在亲友眼里却不太近人情。

1996年,张惠胜内弟夫妻双双下岗,岳父母对他说:“你下面有六七十家工厂,随便给安排个岗位。”张惠胜摇摇头:“我的背后有两万多双眼睛盯着,如果开了这个口,还怎么去管别人?”无奈,内弟夫妻到一家私营企业打工。

对家人是这样,对自己更苛刻。工作人员说,长期以来,只要不出市区,无论是上下班,还是下基层,张惠胜一直都是骑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

到了生命最后关头,张惠胜还在为别人着想。今年1月28日,张惠胜在上海长征医院第二次动手术,胃和脾脏被全部切除。第二天半夜,他忽然呼吸困难,妻子要去找医生,他说医生忙一天够累了,不要影响他们休息。

结果是:手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和急性肺炎,胸腔内积水多达3000CC,呼吸困难是因为肺部已被挤压得无法张开!张惠胜被迅速转移到急救中心抢救。然而,仅过六七天,他就溘然长逝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