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下岗,思想不能下岗

2002-08-0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我有话说

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军人要直面另一种“牺牲”:离开军营后,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下岗、失业。在这场考验中,山东潍坊市坊子区退伍转业军人刘坤洲,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刘坤洲在公司停产下岗后,以为党、为国分忧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带领37名下岗职工,走出了一条转岗自救的新路子。7月29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山东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刘坤洲先进事迹表彰大会,授予刘坤洲“山东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荣誉称号,享受省劳动模范待遇;同时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刘坤洲同志学习活动。

从30亩闲置土地开始致富

今年53岁的刘坤洲1980年转业后,做过检察官、干过商业局办公室主任、当过区食品公司党委书记兼副经理。1998年8月,由于公司破产,刘坤洲被迫下岗。下有读书的孩子,上有偏瘫的老母,妻子比自己下岗还早。面对艰难处境,刘坤洲没有丧失信心。

论资格,老刘再端上“金饭碗”没有问题。但他没去找政府,而是租下了附近西岭村的30亩荒地,和老伴一起开始了自食其力的自救之路。不到一年,刘坤洲就累脱了形:体重从80公斤掉到了55公斤,牙齿掉了18颗,头发几乎全白了。

老家的人还以为刘坤洲在外面当“官”,2000年底,大侄子来看他,一见面大为吃惊:他都认不出自己的叔叔了!侄子提出接老刘回沂水老家度晚年。老刘拒绝了,他说:我不想拖累政府,也不想拖累晚辈。

不过侄子透露的一条信息倒是引起了他的注意:种中草药一亩地可收入近2000元,比种粮食强多了。

老刘先试种了16亩丹参。像呵护孩子一样地精心栽培,不熟悉药材的习性,他每隔两个小时观察一次,那一年冬天,他一直是和衣而卧。功夫不亏人,这16亩丹参挣了两万多元。2001年,老刘种的药材增加到黄芪、板蓝根、桔梗等10多种。为掌握药材种植技术,他搭窝棚住在田间,买来相关书籍,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秉烛夜读,每隔两小时测一次地温……当年,他的药材收入超过7万元。

138亩荒地拯救了37名下岗职工

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刘坤洲没有忘记一个党员的责任。这时候,原公司不少下岗职工找到刘坤洲,求他带头上访“讨饭吃”。听着职工口口声声喊自己“刘书记”,老刘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儿。

刘坤洲先找到7名党员,说:咱们是党员,现在人下岗了,思想不能下岗!出路得自己找。“种药材就是出路!”大家从老刘身上看到了希望,不到一周时间,就有37名下岗职工参加了中草药种植。他们联合承包了138亩荒地,刘坤洲又动员周围67户农民加入进来,成立了光明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起了潍坊市第一个以下岗职工为主体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园”。要扩大中草药种植规模,租赁土地、购置种苗等需要大笔资金。刘坤洲带头拿出4000元,党员骨干跟上来,很快就筹资4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刘坤洲被推选为经理、党支部书记。同时,坊子区28个村、2100多名群众也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种植了4500亩中药材。

刘坤洲表示,今年年底上一个药材加工厂,力争把产品打入国内各大药材公司和国际市场;把中草药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

如今,地头上重新成立了党支部,“刘书记”还是大伙的主心骨。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这是刘坤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刘坤洲下岗后,开始也是避不见人,但他最终还是勇敢地走了出去,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闯出一条新的生活道路。潍坊市委书记曹学成说:“刘坤洲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他的事迹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军转干部的风采,他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数字来计算,但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是无法衡量的。”

平度市粮食局建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梁天祥说:“作为一名有相同经历的军转干部,我很受鼓舞。刘坤洲用行动证明了军人不但在部队上作风过硬,在地方也是事业和生活的强者。”在山东铝业公司宿舍区自己开办的方健诊所里,淄博市军队转业干部自谋职业第一人焦方晓说:“创业,是部队这个大熔炉一贯倡导的。我这个方健诊所开了六七年还能干下去,与在部队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是一笔精神财富。”

在刘坤洲创办的坊子光明中草药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职工们正在冒着细雨培育药苗。听说省里作出了向刘坤洲学习的决定,职工们格外兴奋。下岗在家两年后又出来跟着刘坤洲种中草药的王连荣说:“我们要学习刘经理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干出一番事业。”1999年从潍坊柴油机厂下岗的宋伟波,经过艰苦的努力,办起了潍坊艺通电子电脑服务中心。他在谈到刘坤洲时说:“人关键是要有点精神。下岗职工只要有刘坤洲那种自强自立、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就一定能闯出一条路子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