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跨越式发展

实践“三个代表” 推动教育发展
2002-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云南大学校长 吴松 我有话说

云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上,高等教育滞后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状况更显突出。为此,从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来看,高校实践“三个代表”,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其一,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改善生产力主体的构成。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输送适应社会需求并能引导社会发展的大批高素质人才,使他们成为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中生产与建设的生产力军,以改善生产力主体的构成,促进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经济建设的社会发展。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这所大学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否具有很强的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而影响这种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看学科专业的设置与社会产业结构的要求是否吻合。学科专业的设置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科专业结构是否合理,是构成高校生存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

“九五”期间,云南大学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按照“巩固基础,强化应用,改老增新,拓宽口径”的原则进行了专业改造,重点建设民族学和高原山地生态与生物资源学两大学科群,并着力加强国际关系研究,正好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云南省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战略目标相一致,这正是云南大学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从学科专业结构来看,云南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至今仍不完全综合,现有的59个本科专业与云南省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九五”期间我们所进行的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严格说来还只是一种适应性的调整,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就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为导向,将学科专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转变为战略性调整,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打造一个设置更合理、结构更科学、优势更明显、特色更突出、适应性更好、竞争力更强的学科专业体系。

其三,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引导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做先进生产力的引导者。昔年,蔡元培先生就曾强调:“教育推动社会,而非随社会者也”。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当适应社会,但大学又应当超越社会而引导社会前进。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既要做时代潮流的推动者,又要争当新潮流的引导者;既要适应社会又要变革社会;既要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意识,又要有推动社会前进的胸怀和志向。换言之,大学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不仅要培养当前社会所需求的素质高、善创新、懂应用的人才,还必须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准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为社会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咨询和导向性的论证。大学必须超前于社会需求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并努力围绕学科专业建设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特别是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此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所谓大学,决不仅仅只是空间意义上指谓大的学校。大学之“大”,按蔡元培的说法,就是要“囊托大典,网络众学”;用梅贻崎的话来说,还必须大师如林,有大师支撑。我们认为,大学之道,在于求真、求善、求美、求新。以德立校,陶冶人格,造就人才;学术兴校,崇尚真理,出大成果;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创高效益。如此理解大学之“大”,就是要有“大气”、抓“大事”、造就“大才”、出“大成果”。

“科教兴滇”必须先兴科教。扩大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规格,提高教育质量,以高素质的人才去促成和支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乃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选择。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就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形成规模、层次、质量、效益等方面的统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