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生为何“冷落”博物馆

关注
2002-08-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黄志斌 我有话说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极其悠远、丰富的国家,全国有很多的博物馆、纪念馆。目前,正值暑假,这些地方应该是大学生暑假旅游的好去处。可近日笔者对一些博物馆、纪念馆走访时发现,来此参观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在大学生暑期旅游日益升温的今天,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去博物馆呢?

博物馆受“冷落”的缘由

湖北省博物馆地处武昌高校的密集区域,是全国三大高校聚集区之一,在校学生40余万,而每年到此参观的人数却不足3万。不仅湖北,据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的同志介绍,目前北京市有博物馆、纪念馆118所。早在2000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充分利用这些场所对青少年进行校外教育专门下发了通知,但近年来除一些高校组织的少量教学参观外,很少有大学生主动到博物馆、纪念馆走一走、看一看。

在清华大学,一位大三的学生如是说:“暑假主要目标是攻外语,为考研作准备,至于去博物馆,没有计划过。”另一位同学也坦言:“我们学的是理科,对博物馆的文物展、名人故居不感兴趣。我们身边的同学暑假也大多是打工、做家教、去苏杭等风景旅游区游玩,很少有人会去博物馆。”

在北大,笔者遇到一位去过4次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北大法学院研究生,他若有所思地说:“我过去学的是美术专业,现在每次将自己置身于博物馆时,都能激起一种创作的冲动和灵感。而我的同学中很少有人对此感兴趣。”

不少外地大学生则反映他们的时间很紧张,而博物馆的展品又比较散,匆忙中很难把所见所闻串连起来,因此,参观后感觉没有什么收获。当问及还会不会去博物馆、纪念馆参观时,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不愿意。一位来自福建的大学生说:“我们不能活在过去的回忆中。北京有很多的博物馆、纪念馆展出形式单一,解说词没有新意,无非告诉我们中国曾经如何阔过又如何苦过,让年轻人感到沉闷、乏味,缺乏吸引力。”

门票是不是个“坎”

采访中,笔者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售票窗口发现一位徘徊不定的大学生。他告诉我们,“在国外博物馆、纪念馆都是免费对学生开放的,而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门票只对中小学生实行半价,并不对大学生优惠。过去这里的门票是5元游3层,现在是20元游一层,不仅价格贵了,而且参观内容也少了。门票是制约很多大学生进博物馆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在伦敦的博物馆门票除免费的外,价格一般仅为英国人月工资收入的1%,而便宜的只占0.2%到0.5%。他们的门票不仅便宜而且灵活,如成人票一般10英镑,小孩7英镑,学生8.5英镑,还有一种节俭票30英镑就可以包括2个成人和2个儿童,或者一个成人和3个学生,这种票对一家人游览特别合适;伦敦的门票制度还有一个特点,一旦游客买了门票就是真正的“通票”,不存在进去后还要买票的情况,而且一张门票一天之内可以多次使用。

目前,博物馆在门票方面也借鉴了一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分时段不同程度的优惠票价,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每星期五下午都为所有的学生免费开放;大多数博物馆在节日、假期都对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优惠。中国历史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黄琛指出:“一旦博物馆实行全免费的话,可能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造成秩序混乱,参观效果不佳,也不利于文物的管理和保护。”

博物馆:与时俱进求创新

“近十年来,尽管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热情,并没有因为生活水平下降而减少。现在俄罗斯的名胜古迹和博物馆里,到处可见全家老少几代人或年轻的父母携儿带女,认真参观的场面。俄罗斯人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修养水平颇高,与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修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重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等教育场所来教育我们的大学生。目前,博物馆遭到‘冷待’不仅大学生要好好反思一下,博物馆的同志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展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手段,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只有这样我们的博物馆才有生机,才有生气,才能应对市场的挑战。”中央民族大学一位教授不无感慨地说。

从事了20多年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于延俊谈起博物馆教育深有感触的对我们说:“衡量博物馆的最大社会效益应该是看受教育的人数多少,尤其是学生数量。博物馆教育应该是深层次的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地。这几年来馆的大学生数量不如我们预期的多,不完全怪大学生,也有我们不够重视与大学生沟通的原因。因此,博物馆必须与时俱进,在进行展览和宣传教育中注重激活感情、拉近历史、贴近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

黄琛指出:“我发现每次国外的一些展出对大学生更具魅力。大学生已经有自主选择权,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现在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过于看重一些显性利益而忽视隐性因素,而博物馆教育显然是一种隐性教育。另外,我们馆近年来特别注重对讲解员的培训,因为,人才是创新的资本,而讲解员又是我们博物馆发展的又一条生命线。”

在采访结束之际,笔者还不断接到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的专家电话,他们真诚地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博物馆教育,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请你们在用创新思维看待、批判我们的历史传统观念的同时,也请积极地参与保护弘扬我们的民族历史文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