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大地质系现象

坚持“三个代表” 振兴基础科学
2002-09-06 来源:光明日报 西北大学地质学基地 我有话说

西北大学地质学科是国家批准立项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具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西北大学地质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从1993年经国家批准开始建设的,至今共招生9届248人,已有5届133人毕业,目前基地班在校生111人。8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争创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科系的工作方针,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大量成果,被新闻界称为“西大地质系现象”。

一、全系上下齐动员,人人争先建基地

西大地质学系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1993年地质系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这是陕西高校中获准的第一个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明确指出要把地质学基地作为西大的特区和学科建设的样板来办。陕西省和学校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期投入130万作为启动经费。1998年在国家基金委组织的基地评估中,地质系在4个地质学基地中排名第一,工作受到了专家的肯定。这一结果对全系乃至全校师生都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二、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加大教改力度

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地质系以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主导,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依托学科优势,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优才优育,突出特色教育,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地质、献身科学、勇于攀登高峰的理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环节;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切实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初步建立了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与此同时,地质系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加大了对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造的力度。基地从1997年开始进行电子教材的研制开发。电子教材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可以进行动态模拟和演示等特点,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和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为此,校、系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西大地质系先后聘请了著名地质学家任继舜、安芷生和殷洪福3位院士为西北大学双聘教授,并经国家批准聘请了年轻的高山博士和舒德干博士为特聘教授,还引进了一些出站博士后。目前全系教师共60名,其中教授30名,副教授19名,讲师11名。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名,双聘院士3名,特聘教授2名;14人先后被评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跨世纪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青年教师中70%具有博士学位,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基地“九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201项,科研到款3112万元,发表论文805篇,专著24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4项。

四、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地质人才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地质人才,我们在加大教改力度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的教育。为了扩大学生视野,校系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地质系结合本系学生的特点开办了《名人学者谈治学》系列讲座,大力开展“631”达标活动(通过国家外语六级和计算机三级等级考试,在正式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一篇论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营造学术氛围,在地质楼统一布置了实验室环境,建立了科学走廊,将国内外地球科学的研究进展和老师们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在橱窗里,供学生课间阅读。通过这些做法,基地班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1998年开展“文明示范班”活动以来,每个基地班都被评为所在年级的示范班,所有基地班都实现了违纪零纪录。

在教学质量上,基地建设前,地质系英语六级通过率最高一年为22%;基地建设后,这一比例大幅度提高,六级通过率达到60%以上。研究生的考中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基地建设前研究生考取率为10-20%;从1997年开始,第一届基地班学生研究生入学率即达75%,1998年高达86%,随后稳定在85%以上。基地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