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个性艺术空间

2002-10-20 来源:光明日报 晓朋 我有话说

如何发现学生的潜在创作特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美术教育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有些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千篇一律,风格雷同、手法相似、作品相近,许多专业学校也同样出现此种情况。

近两年,北京画院在狠抓队伍建设和创作的同时,也注重美术教育的发展。他们一改现有的教育模式,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由学生挑选老师,老师也不再像一般的学校那样开大课,而是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对症下药”,加以宏观引导,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学生因此而不受其外因条件的影响,使自己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9月7日至12日在炎黄艺术馆举办的《京都大视野——北京画院杨延文工作室作品展》即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证明了北京画院现有教育方式是实事求是的可行方式。参展的8位画家,运用中国画浪漫主义和诗性化内质,以自己独有的感悟,描绘了北京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的郊野风情。其中吴海舟、李庆林、张北云、包洪波、刘波、江尚鸿主攻山水,沉浮画梅,杜江岩画抽象艺术。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和部队。两年来他们在著名画家杨延文导师的启发、引导下,确立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个性和发展方向。展出的近百件作品,显示了作者从自己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关注中国画言外之意、象外之声的经营构想;关注诸如委婉、含蓄、一波三折的情境语汇的运用;关注点、线、面、黑、白、灰等笔墨形式的个性化的表达;关注绘画空间上的模糊性所引发的观众的联想与再创造。

北京画院的美术教育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在这好的开端之后,在企盼北京画院再造辉煌的同时,带给我们特别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应是更深层的思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