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校长访谈
2002-11-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徐建培,1960年8月生于江苏省大丰市,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1994年起任校长助理,1995年任校党委副书记,1997年任中国煤炭经济学院院长,1999年起任青岛大学校长。

去年,在新世纪海峡两岸高教理念学术研讨会上,年轻的青岛大学校长徐建培一语惊四座——他的题为“培育新世纪大学精神”的演讲,赢得满堂喝彩。在这篇已引起海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论述中,徐建培校长认为,大学精神发生于大学内在本质,大学的内在本质规定了大学精神的构成。一所大学要形成和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既要遵循大学精神的共性要求,又要继承自身的优良传统,也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之根本”——这是徐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开场白。

青岛大学是一所有着数十载历史的学校,其历史可追溯到1924年创立的私立青岛大学,共和国元帅罗荣桓曾在此就读。20世纪30年代初,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亲自筹划,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杨振声先生创办国立青岛大学。青岛大学又是一所崭新的学校,1993年,作为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5所试点高校之一,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青岛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等4所高校合并,组成了新的青岛大学。体制改革,为青岛大学长足发展带来了机遇;培育大学精神——坚定不移的办学理念,为这所崭新的大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5年间,青岛大学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主要办学指标均翻了一番。

“现代大学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其中培养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培育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徐建培这样说。

据他介绍,近几年来,青岛大学围绕培育大学精神,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国际性的办学思路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增加基础课比重,实行文理渗透、理工医结合,搭建专业“超市”,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自1996年以来,青岛大学便为国家培养了33000名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如果说,人才培养是青岛大学培育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那么加强学科建设,则是青岛大学在培育大学精神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手段。徐建培校长介绍说,近几年来,青岛大学已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学科调整,一是改造、提升部分传统学科,巩固基础学科;二是优化特色学科建设环境,引进创新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对特色明显的学科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在学科交融中培育新的增长点。现在,这所大学拥有42个博士、硕士授权点,63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法、经、管、理、工、医、教育等九大学科门类,一个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相互促进的综合性开放式学科格局已初步形成。学科的交融、整合,促进了学校产、学、研的协调发展,“九五”以来,青岛大学共承担国家、省市研究项目759项,有604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

建设现代化大学,与国际接轨,是高校发展的方向,也是青岛大学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据徐建培校长介绍,近几年来,青岛大学先后与美、英、德、澳、日等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