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意科技人才严重外流

2003-01-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罗马记者 穆方顺 我有话说

意大利“地中海器官移植及高级专科医疗中心”主任马里诺教授,1月2日离职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工作。马里诺曾在美国工作20年,是世界上成功进行首例肝脏移植手术的美国专家Yh om a s Sta rz l的“传人”。“为了使祖国在医学有关领域也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于1999年返回意大利,亲手创办了这个一流技术水准的“地中海中心”,但经过4年的苦心经营,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自己的宏愿。继马里诺教授之后,意大利航天局前局长科斯塔在辞职半年后决定接受法国的邀请,去领导该国最大的一家天体物理研究所。

这两位蜚声欧美的顶尖级人才,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到国外去继续施展自己的抱负的。他们的相继出走,在意大利引起不小的震动,这表明意大利“科学大脑外溢”严重。意国家科研委员会一负责人说:“人才外流已无以计数,他们可以构成一支庞大的科研军团。仅在最近十几年,就有四五名国外意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那么,是何原因导致意国人才大量外流呢?

首先是“科研环境较差”。按照卫生部长的说法,就是官僚主义十分严重,管理部门很多,大家都有责,又谁都不负责;而科研系统内部,不重个人业绩,一味论资排辈,裙带关系之风盛行。马里诺此次赴美之前无奈地说:“这种人事关系至上的文化,不是鼓励你挽起袖子大干,而是干得好反而被扯后腿!”他说,为了推进“地中海中心”项目,每走一步,都要同中央政府、大区政府和市政府所属的许多部门进行反复的疲劳对话,而且往往还没有结果。

其次是体制不合理,科研与经济发展脱节。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人才大流通的形势下,一个国家的科研与经济结合的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其经济竞争力和发展前景,而且直接影响人才的去留。意大利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吸收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的工业。菲亚特的危机并非偶然,也决非个别。意不少大工业集团都宁肯从国外购买专利,而不想从长计议建设自己的科研队伍。意每年培养出来的4000多名博士生中,只有一部分人蹉跎多年后才能找到一个薪金微薄(一般在1000欧元左右)的研究岗位,其余很多人都被外国大企业或研究机构聘走。

三是投入太少,科研资金难以为继。2001年和2002年,意公共科研的财政拨款分别为5.41亿和5.4亿欧元;2003年和2004年的预算分别为5.3亿和4.87亿欧元,呈逐年递减趋势。按2000年的数字计算,意科研经费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4%,而欧盟15国的平均比例为1.93%;意大利平均每1000名劳动者中有科研人员2.8人,而欧盟15国平均为5.4人。由于经费捉襟见肘,意科研机构不仅被迫放弃了许多参与国际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国内的研究工作也无法全力展开。国家科研委员会所属院所已由1997年的332个减少到目前的108个。与此相关的是,大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教师的工资都难以保证,以致不久前发生了全国大学校长集体辞职事件。

意大利博士联合会秘书长帕隆比尼说,两位高级专家的离国是科研危机和大学教育危机综合症的反映,现在光靠“财政补漏”已不足以遏止人才外流。意生命科学学会主席阿马蒂则大声疾呼:国家必须立即实施长远的宏观战略和强有力的具体政策,否则,意大利科研将不可避免地滑向“平庸”。

(本报罗马1月7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