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马传贫疫苗”到艾滋病防治

2003-01-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伟光特约记者 齐光瑞 我有话说

2002年12月30日上午九时。

哈尔滨市和平会堂。

一个个头不高,但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走上讲台,从省长宋法棠手里接过奖励证书和50万元支票,全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老人名叫沈荣显,是我国著名畜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自2001年黑龙江省实施新的《科技奖励办法》以来,首次将50万元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沈荣显。

1923年,沈荣显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2年考入奉天(今沈阳)农业大学兽医系。1948年来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工作。

1948年,东北刚刚解放,可东北农村大批耕牛接连死亡,西部蒙古牛和黄牛发病后死亡率达50%,东部朝鲜牛病牛死亡率几乎达100%。一场肆虐东北、华北的牛瘟横行,使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一间18平方米的小屋里,靠着几支注射器、手工乳钵器和简单的显微镜,沈荣显和同伴一起探索提高疫苗产量的新途径。他们把兔毒注入小牛身上,再把牛的脾脏、淋巴研磨制疫苗,采一头小牛血可以注射2.5万头牛。1949年,牛体反应苗制成了。1951年,又研制成功了山羊化兔化牛瘟疫苗,到1953年,这场席卷东北华北的牛瘟终于被消灭了。

现在,牛瘟仍在亚洲南部及中东和整个非洲地区广泛流行。1997年,我国西部邻国巴基斯坦爆发牛瘟,死亡30多万头牛,而我国却安然无恙。据农业部估算,我国牛瘟从消灭至今40多年未复发,由此避免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沈荣显创造了奇迹。

1972年,沈荣显开始主持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病毒研究课题。自1904年发现马传贫病毒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其人工免疫进行了长期探讨,均未获得突破性进展。沈荣显摒弃传统疫苗的研制方法,采用现代细胞工程技术。研究过程几经波折,甚至出现重大挫折,直至传到第125代才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成功地研制出驴白细胞弱毒株,突破了慢病毒免疫预防的禁区,率先在国际上成功研制出了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并有效地应用于我国的马传贫防治工作上。

这一独创性成果在慢病毒疫苗的研究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该项成果于1983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迄今为止,该疫苗仍然是世界上惟一的预防马传贫病的最有效疫苗。该疫苗的应用,十年间共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5亿多元。

马传贫疫苗轰动了世界,沈荣显的开拓性贡献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取得对马传贫流行成功控制的国家。1984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发现艾滋病病毒粒子与马传贫病毒非常相似,有一个共同的进化之源,二者的相关性成了慢病毒的研究热点,二者都是逆转录病毒亚科,具有相同的基因组结构、复制方式和相似的蛋白种类及功能,两种病毒传播方式也相同。因此,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蕴含着关于慢病毒——艾滋病病毒免疫保护机制的重要信息,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据悉,自1981年发现第一个艾滋病病例后,已有2200万人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死亡。2000年后,中国艾滋病的流行转入高速增长期,2002年的感染人数为100万,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到2010年有可能超过1000万人,成为世界艾滋病大国。马传贫病毒与艾滋病的形态结构相似,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沈荣显身上。

1990年,美国《纽约时报》以大篇幅报道:“中国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给艾滋病预防带来希望。”1997年年初,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美国、荷兰等国达成了“关于中国马传贫减毒疫苗致弱与保护及免疫机理的国际合作研究协议”。这项合作协议不仅把马传贫疫苗推向世界,而且为艾滋病减毒疫苗提供了动物模型。沈荣显院士发明的马传贫疫苗为人类最终攻克艾滋病提供了重要借鉴,其意义更加深远。

但沈荣显一再声明,马传贫疫苗只是给艾滋病的预防带来希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不要过分夸大马传贫疫苗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